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世界佛友大家好!
师父很久没有跟大家见面了,这一年时间师父很想念大家,师父心中时时挂念着每个孩子。你们都是心灵法门的火种,无论师父在哪里,师父永远在你们每个孩子的心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永远普照着你们的心灵。师父很爱你们!希望你们坚持佛道,永不退转!
师父十几年为了弘法,肉身消耗、背业很重,但是师父一直都在给你们加持。希望你们每天都能够好好学习师父的白话佛法和开示,依教奉行,严守戒律是成佛的基础。多多为众生真心付出,破除自身的我执我相,心中常念佛恩、国土恩、师恩、父母恩、众生恩;成佛的路上需要真心诚心、勇猛精进、心系众生、一心向佛的孩子。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师父会永远加持保佑每个正信正念的好孩子,佛法的传承靠每个佛子薪火相传,师父会引领你们到达彼岸。希望你们珍惜末法时期最后一班法船,众生的苦就是师父的苦,师父愿你们一世修成报佛恩!
师父 2021年11月5日
——————————————————————————————
身观自心找佛性,
定慧双修清净心。
启发佛智般若高,
誓愿度众成佛道。
师父开示:
——————————————————————————————
我们学佛,无论大乘、小乘(“乘”过去讲实际上就是船,大乘、小乘就是大法船救众生、小法船保自己), 无论何种宗教门派,其实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到最后不是为了求解脱?学佛到最后是为什么?就是想解脱自己的烦恼痛苦,解脱自己的业障。那么什么是解脱呢?很多人以为“我要解脱,我要用功”,用功不是解脱;很多人说“我要解脱,我相信菩萨”,信仰不是解脱。什么叫解脱?解脱就是用你九识田中的佛性产生出一种空性的智慧和般若,来影响你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和末那识(第七识),慢慢进入你的第六意识感官意识中。慢慢地,你就会懂得一切都是苦空无常,而这一切本身就是空的,都是虚幻的。当你明白了这一切,你学佛的伟大成就就开始了,因为你进入了佛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只要能够进入佛的境界,他就是人间的佛。
学佛不是拜拜佛、迷信,或者求求菩萨保佑家里好、一种福报,而是解脱。它不是迷信,是智慧地解脱,让人能够完全放下烦恼。如果今天还放不下,就不可能精进,也不可能忍辱;今天放不下,就脱离不了人道的六道轮回,所以你的境界永远不能提升到正信正念。正信正念和智慧有什么区别?有正信正念的人怎么会没智慧?“我坚信这是一条正道”,如果连这种正的信念和念头都没有,怎么能够得到菩萨的般若智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离心意识参悟佛。师父跟你们讲的就是要离开自己的外心。离心就是离开一些杂念、杂心、凡心、烦恼心、忌妒心和一些不好的心态来参悟佛法,叫“离心意识参”。修到最后,连内心的意识都没了,来参悟佛法,那你就是空性了、参悟了。这些都是佛法的妙用。 视频开示39【“证悟空性 照见五蕴】
——————————————————————————————
佛友分享疑问:
1.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没有智慧能够一世修成吗?
3.从意识角度分析,要如何修智慧才能够一世修成?是个怎样的过程?是向内修还是向外求?
4. “离心意识参”,为什么要离开不好的心才能更好地参悟佛法?说明智慧还受到什么阻碍?修智慧过程中还要配合哪些修行方法?
师父开示:
——————————————————————————————
般若不是向外求,很多人说“我去学一点智慧” ——学不来的;智慧是内心,别人只能启发你本身内涵的东西。举个简单例子,你如果文化水平不高,一个教授再跟你怎么讲,也不能启发出你内心的般若;你要有般若的种子,别人启发你,你才能懂。所以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去发现,这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 说的“众生皆具佛性”。 视频开示49【般若佛智 逾越缠缚】
每一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佛智 视频开示91【烦恼即菩提】
——————————————————————————————
佛友分享疑问:般若的种子在哪里?怎样才能启发般若的种子?
师父开示:
——————————————————————————————
Shuohua20180907 23:51 本性与智慧是什么样的关系
女听众:小孩子的本性是最好的,但是没有智慧。等我们长大了,有了智慧,但是本性就被人间的污染遮了一部分。我们学佛就是去寻找自己的本性、佛性,用人间的话说,就是善良。当我们回归像小孩子一样的纯真之后,但是也会因为智慧不够,断除不了烦恼。想请问师父,我们的本性与智慧是什么样的关系?
台长答:实际上本性就是佛性,智慧是佛性里长出来的,你想要回归到本性,你必须要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你要有智慧,能够理解什么叫本性,相辅相成的。你真的要纯洁,就是回归本性,所以人家说修心修到后来的人,说他“看到你怎么这么傻”,他不傻,他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人。你看有些人在人间好像很聪明,上窜下跳,最后被抓进去;稳得住的人,看看他好像在单位里傻傻的,最后大家都选他,局长抓进去了,他升为局长了。你说他傻不傻?不傻的,定得住啊,要有定力(如果他好心帮助别人,但是不懂得善观因缘,别人会有烦恼心……)没智慧,他还是没智慧,不懂善观因缘就叫没智慧。你明明知道这个人不修的,还要拼命去度他,最后你度了一身业回来;明明知道这个人应该度的,你不去度他,你损失了一个度人的机会。你身上会感觉到很多的欠缺的——功德不够,功德不够是不是欠缺?(是的。是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一定有本性,但是有本性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本性是永远有的,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有本性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有本性吗?肯定有本性。本性是在八识田以内的九识田中的,阿摩罗识当中的(启发本性就是在启发我们的智慧,是吗?)完全正确,这句话讲得完全正确(感恩师父)
——————————————————————————————
佛友分享疑问:
1.智慧是本性里长出来的,找到本性就拥有无穷的智慧,而回归本性也必须要有智慧,请问这有矛盾吗?为什么?
2.为什么说有本性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慧不是本性里长出来的吗?怎么解释呢?这里的“智慧”是怎么来的?
3.佛法中有什么修行方法,是在直接寻找我们的本性?
师父开示:
——————————————————————————————
参禅就是用自己真实如来的本性来体悟佛性。你能够明白佛性是怎样教导我们,让我们能够感悟我们的心应该在人间放在什么位置,这就是佛法讲的心地法门。 视频开示105【意识是佛性的基础】
禅指的就是直指人心的修为。心中开悟之后再去做事情,你做的事情,你是从心中直接出来的,这就叫禅; 直指心中的内心,就叫禅。所以,直指人心的修为,你才能见性成佛,因为你看到了将来这个世界,你见到本性了,你马上就成佛了,因为你所做的任何功德,都是由你的心出来的,所以,你的心出来的所有的功德,实际上就是你成就佛性的基础,所以叫见性成佛。 10-36【从本性中发出的功德】
——————————————————————————————
佛友分享疑问:为什么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悟性比较好,比较有智慧呢?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师父开示:
——————————————————————————————
问5: 能否用去除无明习气和烦恼来作为鉴定根本智和后得智的标准?为什么?
答5: 根本智和后得智,一个是先天的;一个是后天的,后天修成的智慧。根本就是一个基础智;后得智就是后来得到的智慧,就是修出来的智慧。如果能够去除无明烦恼,就拥有了后得智。为什么?后来得到的智慧能够对症下药。从小拥有的智慧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根本智是你的根本,就是说这孩子很聪明,但聪明必须要学习,学到后来才会有智慧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解答来信疑惑(一百八十五)
——————————————————————————————
佛友分享疑问:
1.修智慧的两大方向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
2.仅靠根本智能够去除无明烦恼吗?
3.对于天生悟性好的人,如果不继续修智慧,会有什么影响?
显露根本智
师父开示:
——————————————————————————————
问:是不是业障消到一定的程度,智慧才会开?那么一个不修的人会随缘受报,受报后明白很多事情,也会短暂开悟;而有些人已经受报了,还不开悟,是不是业障还是很重,所以不能开智慧?是不是业障消的程度多少,智慧就会开多少呢?
答:一个人有业障,智慧真的不会开很多的。比方说这个业障就像小孩子顽皮,一个孩子越顽皮,他的功课做不好的。所以当一个人业障很多的时候,他的智慧一定不开的。一个人非常的干净,非常的安静、冷静,这个人没有很多的灾难、烦恼,他的智慧一定是很多的。所以要修得好的人,必须首先要消业障,这就是为什么要念礼佛大忏悔文然后才能超脱自己的境界。
——160819马来西亚·马六甲《世界佛友见面会》共修组提问
——————————————————————————————
佛友分享疑问:
1.有佛友说,既然业障消到一定程度智慧才会开,那还要刻意修智慧吗?只要拼命念经消业就好了,等业消了自然就有智慧了。请问这样有问题吗?为什么?
2.还有佛友说,心经不是可以开智慧吗?那每天多念心经就好了,请问这样有问题吗?
3.业障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除了经文以外,还要结合什么方法来消业障?
师父开示:
——————————————————————————————
一个人要改掉坏毛病不容易啊!一定要有毅力来摆脱,要有慧力,要定得下来。我们要用我们的根力,也就是想要离开苦海,很坚强的根力,将根力扎入我们的原始的佛性当中,扎进我们的本性和良心当中。人的业力要花重量级的狠心才能改正。师父叫你们要扎到心里,你们才能解脱。
《摆脱业力 走出困境 —— 卢台长给全世界弟子第二次的开示(四)》
——————————————————————————————
佛友分享疑问:
1.综合以上,显露根本智都有哪些方法?
2.要修智慧,离得开白话佛法的学习吗?您是为了什么学习白话佛法?
3.当您在学习白话佛法的过程中,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您会怎么处理?
4.您参加白话佛法共修时专心吗?认真思考吗?有没有做其他事情?有没有在念经?
5.您对智慧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或者说,智慧不足会不会让您很痛苦?
6.请思考,智慧都有哪些特征?
一起闻思修:
1.请反省,您真的重视智慧的修行了吗?
2.您在白话佛法中找到师父给我们指出的一世修成的光明大道吗?
师父开示:
——————————————————————————————
我们要懂得智慧,智慧称为如来智慧,不要人间智慧。人间智慧计量利弊得失,“这个事情我走这条路可以 省一点,那个事情我可以省一点”,不是这样的。如来智慧,那是一种大慈大悲大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
智慧又可称为般若总相智,“般若”就是菩萨的智慧。实际上,一个人真正地学到菩萨的智慧,他什么都可 以……就是智慧德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在学校里,大家很喜欢跟这个同学在一起,因为什么事情他都能够想出办法来,他都能够解决,因为他能够分别人间的智慧。“总相智”是什么意思?就是菩萨的智慧,他能知道这个智慧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是有私心的智慧还是没有私心的智慧。要做到“般若别相智”,就是般若的菩萨智慧分别于其他的相和其他的智慧,就是不同于人间之相。你能够知道和理解每个人的习惯和他们的性格,你这个人就有总相智,这个就叫做“般若一切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对什么事情都有智慧。有些人这个事情有智慧,那个事情就没智慧了;有些人在这方面很有智慧,在那一方面他就没有智慧了。所以,般若总相智就是一切智慧。
修行必须要懂智慧,这叫一法相应。法一定是相应的,所有学佛的人,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有智慧;所有境界高的人,学得好的人,他一定有般若智慧。法法皆通,学佛的人都是这样,不管哪个法门,长老、上师、大和尚,他们都是有智慧的。自古以来有很多高僧大德,你看看他们讲出来的话,他们给人间带来的法布施的智慧,那都是般若的、很高尚的。
自己要检查自己有没有智慧,你就知道自己修心修到什么程度。你碰到事情就痛苦,碰到事情就烦恼,碰到事情就想不通,对不起,你还刚刚入门;如果你能够碰到事情就想通,碰到事情虽然有一点难过,一会儿就 过了,那你已经入门了。 视频开示14【自主烦恼 般若相智】
——————————————————————————————
佛友分享疑问:
1.所修的智慧,要满足哪些方面特征?
1)般若总相智有什么特点?
2)般若别相智有什么特点?
3)般若一切智有什么特点?
2.人间智慧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3.般若智慧与人间智慧的不同点在哪里?
4.修智慧要以什么为基础,才能避免陷入人间五欲六尘的染着?
1)解决人间一切事是为了在人间活得更好吗?
2)修般若智慧的目的是什么?
师父开示:
——————————————————————————————
要懂得证悟般若智慧,一定要结合出离心,你才能得到解脱之果。出离心是什么?我知道我今天来到这个 世界上,我一定会有走的这一天,所以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的,我无所谓,名也不是我的, 利也不是我的,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的,有一天我一定会离开这个世界的,虽然我的人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但我的心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我不会为所有的事情烦恼,这就叫出离心啊。出离心就是要放下人间所有的儿女情长,要放下人间所有的一切追求,我不去追,我不去求,我要修出离心。
要想得证菩提,你就得修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大得不得了;“正等正觉”就是说,脑子里完全是正的东西,脑子里所有想的事情,感觉觉悟的东西全部都是正的,没有偏的,没有邪的,犹如完全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好孩子,把你们的心比喻为好孩子,那么无上这么大的正等正觉,那就是佛了。所以,般若智慧就是指能够了解佛法,了解学佛的这条道路,要了解到、要悟到、要修到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 8-37【修解脱才能得出离心】
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契入菩提涅槃。什么意思?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有智慧,要懂得无我,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相、无我相,也就是要懂得涅槃,就是彻悟。所以你在人间不能理解来人间的目的和彻底的觉悟,你不可能在人间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造房子,每一块砖都不能砌歪的,因为哪一块砖砌得歪了,这个房子造到很高就会倒下来。 视频开示84【十善是慧命的根】
——————————————————————————————
佛友分享疑问:
1.出离心有哪些要求?怎样培养出离心?以下哪些情况能够帮助我们生出出离心?
1)虽然当下还拥有,但是我明白最终一切都会归空。
2)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而已。
3)世间没有实有的物质,一切都是信号,无所得也无所失。
2.“造房子,每一块砖都不能砌歪的”,修行智慧的砖是什么?怎样才能保证不砌歪?
1)修智慧都有哪些步骤和方法?请一一列举。
2)修智慧的过程中,有哪些情况容易偏离修般若智慧的要求?比如着世间空相,没有出离心。
一起闻思修:您生出出离心了吗?什么东西还让您放不下?为什么?
修出后得智
师父开示:
——————————————————————————————
当你得到无所不知的时候,你就是“般若”。 佛法上讲,“般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一种人为的思想境界。当这个人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他的境界很低;当这个人什么都明白的时候,他的境界很高。如果对人间的事情无所不知,那是什么呢?那是智慧。如果你超越了人间的智慧,就是对宇宙的总体理解,这就叫“般若智慧”。比如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当中,我们对整个宇宙、大自然什么都懂,很聪明,那就叫理解,实际上你只不过是理解了宇宙人生的一些东西而已。如果你能够利用你的智慧来断烦恼、破无明,实际上这就叫“般若”。什么叫 “断烦恼”?就是当你有烦恼来的时候,你把它能够断开。“破无明”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无明习气甩掉。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装懂,或者很多自己从前世带来的恶习也可以称作为无明。
师父这几句话绕来绕去给你们讲,实际上就是教你们得一个“根本智”,就是要得到根本的智慧在人间。般若 智慧能够断烦恼。“智慧”和“般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间的智慧能够升华到断烦恼、破无明。
如果你能够断烦恼、破无明,你就叫般若。如果把般若和智慧放在一起,你就能够断烦恼、破无明。这就叫“根本智”。就是说这个智慧是最根本的、最里面最深的智慧。 4-2【用般若智慧在人间寻根】
——————————————————————————————
佛友分享疑问:
1.人间智慧怎样升华成般若智慧?
2.怎样培养“断烦恼”的能力?
1)没有烦恼的环境,能够锻炼断烦恼吗?
2)没有智慧,能够保证在烦恼的环境中不被烦恼打败吗?
3.怎样“破无明”?怎么知道自己具体有哪些无明?您有哪些无明?
烦恼即菩提
师父开示:
——————————————————————————————
其实菩萨和佛就是烦恼学的专家,就是精神领域的工程师,他们就是大博士、大教授,他们能够解脱我们的烦恼,能够让我们想通。菩萨本身就是从烦恼中获得智慧,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苦难和烦恼,所 以他们才能建立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妙法。在人间很多事情,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的楼发生些什么问题了,漏水了、漏雨了,你觉得解决不了,但是你去找建筑师、工程师那些专家,他跟你说这个地方弄一下、那个地方弄一下,马上就帮你解决了。他们怎么能够解决的?如果他们不造房子,他们不修,不懂得什么地方漏——他们过去曾经有过的烦恼,他能今天这么快就帮我们修好房子吗?我们今天如果对佛法不理解,不了解众生的苦难,我们能够帮众生解决烦恼吗?你满腹经纶也不能解决众生的苦难。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你离开了这个世界说“我要找到佛法”,你就相当于在人间要找一只头上有两个兔角的兔子。因为兔子头上是没有角的,所以走遍天下你都找不到长角的兔子。这句话就是禅宗的总纲领。
视频开示91【烦恼即菩提】
——————————————————————————————
佛友分享疑问:
1.精通佛法理论,但没有实践经验,能够解决烦恼吗?为什么?
2.是先解决了烦恼才拥有了智慧,还是先拥有智慧才能解决烦恼呢?
见修行三位一体
师父开示:
——————————————————————————————
学佛要见地、修证与行愿,学佛的纲领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 三位一体。“见”就是见地,就是你的见解;“修”就是修证,修心之后证得,明白了;“行”就是行愿,你的行为。依照这三个纲领去读一切经文,就慢慢明白经文的真谛、内涵。
视频开示52【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行愿这个“行”字实际上讲的就是真见地,也就是说真正地理解佛法的见地,就是见解。你行不到,见地都没有用。你今天理解佛法,要真正去实行的。一个人嘴巴很能讲,佛法理论都懂,但是做得没有一点像佛,没有去做佛法的事情。所以要做到“行”,才能谈到真正的慈悲心。慈悲就是无我,能够慈悲别人,感到别人很 可怜、感到别人非常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就是无我了,因为你想到别人了。
“见地、修证、行愿” 三大纲要。这个“纲”,行愿是最重要的。今天愿力来了,你要去行。……你的行到了,你的见地才会圆满。因为你去行了,你才会懂得真正的见地(见解),你的修证才会得道证果。古时候证果的人很多,能够得道证果,全部都是因为他们行愿。
视频开示53【静定是观照】
——————————————————————————————
佛友分享疑问:
1.指出以下情况分别对应三大纲要中的哪一项问题?
1)看不懂白话佛法,或者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不懂
2)懂了一点,可是在实践中就是不会用。现实中的情况似乎和书上讲的总是不太一样
3)道理明明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2.指出以下情况基本功差在哪里?靠什么锻炼?
1)看不懂白话佛法,或者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不懂
i.不思考能够深入思维佛法吗?
ii.只是片面理解,没有看清白话佛法的整体概貌,能够融会贯通吗?
2)懂了一点,可是在实践中就是不会用。现实中的情况似乎和书上讲的总是不太一样
i.照本宣科,不会思考、或不努力思考会举一反三吗?
ii.临阵手忙脚乱,换慌张张,头脑空白,还能想出方法吗?
3)道理明明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i.对境现前,劣根性总是战胜佛法佛理,怎么办?
ii.靠什么来抑制劣根性,定住佛法正念思维?
3.三大纲要中,为什么说行愿是最重要的?
4.不重视基本功的锻炼,会有什么后果?
5.闻思修慧到底要怎么练习?有什么诀窍?
1)小孩子学数学。老师已经把定理、公式讲解完毕了。小孩子还需要做什么?
2)小孩子看到不会的题目,立即打开参考答案。这种学习方式对吗?
3)小孩子好不容易做完题目了。还需要做什么?
4)如果小孩子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
5)小孩子有现成的习题册,我们的习题在哪里呢?
闻思修慧
师父开示:
——————————————————————————————
Wenda20180325A 49:06 关于兼顾家庭和一世修成的问题
女听众:学佛之后,同修既想做一个贤妻良母,照顾好家庭,又想学好佛法、一世修成而没有遗憾。可是面对家庭,人间的欲望多了,自然会离天上的家更远一些。如果想要回天,必须要有取有舍。同修想请师父开示,有很浓厚亲情的家庭,他既想兼顾家庭责任,又想一世修成,怎么样能够让他真正地从心里看开、放下这段浓厚的亲情而一心皈依佛呢?
——————————————————————————————
佛友分享疑问:这位女佛友的症结在哪里?您会怎么回答她?
师父开示:
——————————————————————————————
台长答:这种不开悟的人,我只能举个例子了。法师又想出家,又放不开家,你说他能出家吗?哪个法师没家?哪个法师没亲情、没孩子啊?你又想进步,你又不肯花时间,你又放不下,你想干什么你告诉我?(对。像这样子的话最后还是留在六道中,根本出不去……)你知道就好了。就像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有些中国人有骨气,宁死不屈,加入八路军,抓到他就……也是个英雄。但是有些人,还有点良心,八路军劝他:“你赶快不要再跟着鬼子伤害普通的老百姓了。”他又想:“哎呀,那怎么办呢?那个怎么办呢?”现在我就回答你这个问题,怎么办?选择,自己好好地选择,没有办法
Wenda20180325A 49:06
——————————————————————————————
佛友分享疑问:您是否也有和女佛友同样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一起闻思修:在一世修成和人间空相之间,该如何平衡?
师父开示:
——————————————————————————————
有兄弟两个人曾经都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有一天,有一个高僧路过他们家,兄弟两人一看高僧大德来了,请到家里来,给他跪拜,说“我要拜您为师”,并将家中的难处诉说一遍。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然后喃喃自语说:“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的得? 你们两个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然后飘然而去。
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哥哥就把家里一扔,走了。这个弟弟看看父母,再看看病嫂幼妹(哥哥走了, 这个生病的嫂子还有他年幼的妹妹),终不能舍弃,他舍不了。
时间如梭,十年之后哥哥回来了,口诵佛经,念念有词,仙风道骨,略见一斑;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这位高僧如期而至(十年了,高僧讲过的话算数,他又回来了),问两个人:“你们十年了,收获如何?”
哥哥说:“师父,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千千万万。”
弟弟说:“师父,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妹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读诵经文,恐与大 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突然决定收弟弟为徒。这时候哥哥觉得奇怪了:“为什么不收我?弟弟在家里,为什么收他?”遂问缘由,“请问师父,这是为何?”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 终致与佛无缘。”
视频开示83【十念法(三)】
——————————————————————————————
佛友分享疑问:
1.为什么哥哥放下家人一心修道,却被高僧否定,弟弟背负家庭责任,无暇修道,高僧却收他为徒?
2.这个故事和之前女佛友问题的录音有冲突吗?为什么女佛友只顾家人也不对,哥哥放下家人也不对呢?
一起闻思修:如何对待众生和家人?
师父开示:
——————————————————————————————
修行有时候并不是拜拜佛、听听经文,这是“希望菩萨能够保佑我,我希望能够听听经文,能够闻到佛法”。 像我们这么多的弟子,现在已经不是耳闻的问题,是怎样能够理解“如是我闻”的佛法。“如是我闻”,就是佛 法就像你自己听到的一样,就像你在八识田中、阿摩罗识九识田中已经存在你内心的佛性一样。因为你不单单是闻,而是你在辨别、在思考,你已经用你的智慧去慢慢地理解这个人间的道理是否真实,在思考那些佛理是不是我们学佛做人的真谛的问题。
视频开示19【远离六贼 拥有禅定】
——————————————————————————————
佛友分享疑问:
1.不思考,只是听闻佛法,能够认识人生真谛吗?能够明白法界实相吗?能够解脱无明迷惑吗?
2.用智慧去理解人生真谛的问题,说明慢慢习惯闻思修慧后,是靠浅层的思考,还是深入地体悟?
3.悟性的培养也要加强基本功的锻炼,请问平时要加强哪个基本功的练习?
1)用心体悟启动的是浅层思维还是深层意识?
2)嘈杂的环境能够启发悟性吗?心不寂静能够深入思维吗?
3)心神散乱,一心多用能够用心体悟吗?
4)看不破人间虚幻的假相,在欲望面前迷惑颠倒能够体悟到人生真谛吗?
5)哪个基本功需具备以上要点?
参禅悟道
师父开示:
——————————————————————————————
“法法是心,尘尘是道”,真正学佛修心的人不会这么固执,不会这么执著:“我一定要什么环境下,我一定要怎样才能修好心。”真正修行的人是随缘修心,随机参禅证悟。这就是我们很多菩萨到人间来“行也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今天语言出来,一动一静,所有东西都非常自然。为什么自然是很高级的一种境界?为什么我们现在吃东西都要吃那种 natural(自然)的东西?因为自然才是道,因为自然了,它才能滋养出内心的一种正觉。所以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乃至工作或者在农村种地砍柴,哪怕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
视频开示90【拥有佛性 自然解脱】
止观实际上在梵文当中叫“奢摩他”,实际上就是止静和禅定,就是智慧。“止”是什么意思?“观”是什么意思?“观”是智慧,“止”就是禅定,当你定下来之后,用智慧来看这个世界。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智慧修行的方法。止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止”就是停止,所以我们必须要停止妄念。“观”就是你自己的觉悟心,自己的定慧。 广播讲座181113
止观就是参禅。参禅是什么?对人间的事情去有悟性地理解:为什么这个人要做这个事情?为什么这个人 你很喜欢,那个人你就不喜欢?这个全部都要参禅的。要去想。怎么想?禅定出来的想象,不是观想,而是“禅”。禅是什么?是自然的一种悟性,让你感受到某一件事情的存在,以及它对你的影响,还有你心里对它产生的感觉。
视频开示13【常令心念无增减】
——————————————————————————————
师父开示:
——————————————————————————————所以佛经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什么意思?不可说,不可说,因为佛法是靠开悟的,并不是说出来的。佛法是悟性啊!
广播讲座170713
——————————————————————————————
佛友分享疑问:
1.什么是“止观”?
2.“参禅”有什么具体要求?
3.如何培养随时参禅悟道的意识?
戒定慧
师父开示:
——————————————————————————————
戒的本质就是自我约束。为什么要守戒啊?因为你守戒的话,你就可以自己约束自己,不做坏事,不做侵犯他人的事情。自我约束,完成自性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这就是守戒的本质,这就是人间的白话佛法。守戒之后,你发自内心地自我要求“我必须要怎么样”,要求自己不妄语,要求自己不邪淫、不喝酒,你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11-9【守五戒 觉行圆满】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定。佛法把“定”当作“禅”,因为当一个人能够禅了之后,他才能定下来。禅定会产生智慧。碰到一件事情,别人跟你说,不好了,出什么事了,你非常认真圆融地完全定得下来,不要着急,慢慢讲“我们总有办法解决的,我们总会想出办法来的”,那么这个禅定就出来了。所以学佛的人要懂得,禅定之后就能修出智慧。很多学佛的人,修到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禅定。天天打坐,定得下来,禅坐之后会出现什么不一样?那就是智慧出来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才会有禅定。定慧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就相当于呼吸跟呼吸之间的关系。因为你禅定了,智慧就会出来。想想看,一个有智慧的人会闹吗?会跳吗?身和心真正地定下来,才能真正地产生智慧出来,才能容易解脱。为什么很多人不容易解脱,碰到事情定不下来。你对他说:“你想想办法。”“我想不出啊!”那哪会解脱呢?
佛法界经常讲:身心定,智慧生。身体和心都要定。很多人身体坐下来了,“你冷静冷静,坐下来,赶快想想办法”,想不出办法,因为他心不定。身体定了,心也要定。而有的人心好像很定,但是实际上他身体在不停地跑来跑去,忙过来忙过去,头昏眼花的,魂魄不齐一样,这个人就是身和息,和他的生命、智慧都没有定下来,他不会有智慧产生的。所以,忧郁的人就是找不到智慧,找不到禅定。 视频开示19【远离六贼 拥有禅定】
——————————————————————————————
佛友分享疑问:
1.自我约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禅定之后就能修出智慧。有智慧的人才会有禅定。”。请问是先修禅定还是先修智慧?
无碍智慧靠大乘
师父开示:
——————————————————————————————
台长语:大家知道,学佛做人、做事都是要靠智慧。那么智慧什么地方来的呢?一个是学来的;还有一个是靠自己锻炼。在帮助别人当中你会产生很多智慧,想一想,一个经常帮人家出点子的人,这个人会没有智慧吗?一个能经常帮人家解脱的人,他会没有别人的感觉吗?所以,一个懂得理解别人的人,他自己就会修得好,就会有感觉,这个就是智慧。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讲智慧的人,实际上靠着自身的对人间事物的理解。 zongshu20150521 24:20
现在的修心要有所改变,要知道改的不是佛法而是方法,人间修为要用心来修。在末法时期要学大乘佛法——救人。在救人的时候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才会得到真正的力量。为什么师父能在开天眼后这么短时间救了这么多人?能得到这么大的力量?这些都是修出来的,是观世音菩萨给的。(1-1学习佛法圆融的智慧)
问:师父在《白话佛法》中讲,只有达到“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才会产生无碍的智慧,无碍的智慧就是没有阻碍的智慧。请师父开示,什么叫做没有阻碍的智慧?怎样才能获得没有阻碍的智慧?
答:“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本身这个字已经在上面了,“无碍”就是没有阻碍,没有罣碍。无碍是什么?智慧是什么?智慧如果为别人,就是没有障碍。比方说,今天我做一件事情,我有考虑到自己:我今天度你了,以后你是干什么的,你可以帮到我。这叫有碍,有阻碍了,心中有阻碍。“我今天帮助你,我不管你是谁,我只要能够救你”,无碍,没有阻碍;心中有阻碍了,“哎哟,我能够帮到他,他以后能够帮到我”,这就叫有阻碍了。
——160814马来西亚·槟城《世界佛友见面会》共修组提
——————————————————————————————
佛友分享疑问:
1.为什么行大乘佛法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智慧,得到真正的力量?
2.什么是无碍的智慧?怎样才能获得无碍智慧?
六度万行
师父开示:
——————————————————————————————
布施度贪婪,持戒度邪淫,忍辱度嗔罣,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9-34【空性就是无相】/35【戒是由忍辱开始】
六波罗蜜,又称为“六度万行”。这个“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万行”是什么呢?就是什么都做得到,“万”并不是说只有一万,而是代表很多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掌握了这六度,你什么都能做到了。
11-11【四无量心悟出六波罗蜜】
问:17-05-2020, 心灵净土
观世音菩萨:“入空但不完全空,就是叫你们看破这个红尘世界,修出你们的德性智慧之光,即佛菩萨的原灵。佛菩萨的原灵就是慈悲之光。修出原灵后就要懂得行智。这个智就是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了。”
观世音菩萨:“在你师父的《白话佛法》里,非常仔细地讲解了这六度的般若智慧。你们要好好去读、领悟、妙用。这心经智慧,你们若懂得妙用,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天地游记》
——————————————————————————————
佛友分享疑问:
1.为什么夫妻吵架就是忍不住呢?
2.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烦恼?
3.如果我们破除了无明,碰到任何境界,我们还会起烦恼吗?
4.所以,归根结底,这些烦恼从哪里来?
5.用智慧解决生活中种种问题,是否就是对治烦恼背后根源的过程?
6.该如何对治烦恼背后的根源呢?
一起闻思修:请阐述修般若智慧的大致方向和具体措施。
——————————————————————————————
佛友心得体悟:
1.“离心意识参”,为什么要离开不好的心才能更好地参悟佛法?说明智慧还受到什么阻碍?修智慧过程中还要配合哪些修行方法?
不好的私心杂念是八识田中孽障的显现,八识田中的孽障会遮蔽第九意识中佛性的显化,而佛性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所以修智慧的过程中要消除八识田中的孽障,真实修心改毛病,去除不好的意念。
2.为什么说有本性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慧不是本性里长出来的吗?怎么解释呢?这里的“智慧”是怎么来的?
每个人都有本性,但是本性中的智慧根据各自累世的业障有不同的显化。业障多的,本性中的智慧就显露得少,同时后天修为、德行不够,还有受业力牵引的影响,也会导致后天智慧不足。这里的智慧不仅指本性中自带的,还有通过后天努力修来的。所以修智慧不仅要找到本性,还要通过修后得智来启发本性中的智慧。
3.综合以上,显露根本智都有哪些方法?
显露根本智大致分为三点,一个是靠禅定来直接寻找本性,还要消除本性外面的污垢,包括五大法宝、主要践行大乘佛法以功德消业,还有真实修心改毛病。还有一点就是每天要念心经,但一定要祈求。
4.般若智慧与人间智慧的不同点在哪里?
人间智慧计量利弊得失,执着人间空相。般若智慧是全方位的,在人间什么事情都能够解决,是能够知人心的,而且必须是出世间的。
5.“造房子,每一块砖都不能砌歪的”,修行智慧的砖是什么?怎样才能保证不砌歪?
禅定、五大法宝、行大乘佛法救度众生,还有真实修心改毛病,包括白话佛法的学习,这些方法都是修智慧过程中的砖。一样也不能少。每个方法和步骤的执行必须要如理如法、如履薄冰。比如白话佛法的学习,不重视,或者没有认真学习白话佛法,就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修行,可能会在改毛病的过程中出偏差,比如分不清哪些是毛病,也无法深入觉察毛病,习气不改,无明不破,就会在人间空相里迷惑颠倒,这就偏离了出离世间的智慧修行。所以在修智慧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从理论到实践都要到位,也就是师父说的见、修、行要三位一体。
6.是先解决了烦恼才拥有了智慧,还是先拥有智慧才能解决烦恼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原理就如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从初次步入社会,成长为一个睿智的中年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有过经验的佛友应该都知道,刚毕业时,初出茅庐,一开始只有书本知识,什么经验都没有,更不懂得灵机应变,所以在社会上会处处碰壁;但是在碰壁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反而更加深理解了原来学过的理论知识,慢慢地懂得如何在实践中去应用,最终会得心应手,融会贯通,成为智慧。所以说,修智慧,是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变成智慧的一个过程。
7.指出以下情况分别对应三大纲要中的哪一项问题?
1)看不懂白话佛法,或者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不懂:见地不正确
2)懂了一点,可是在实践中就是不会用。现实中的情况似乎和书上讲的总是不太一样:行愿不彻底
3)道理明明都懂,可就是做不到::行愿不彻底
8. 指出以下情况基本功差在哪里?靠什么锻炼?
1)看不懂白话佛法,或者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不懂:
说明缺乏深入思维佛法的能力。要加强闻思修慧的锻炼。还有,要每天阅读一册白话佛法笔记。加强对白话佛法的整体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2)懂了一点,可是在实践中就是不会用。现实中的情况似乎和书上讲的总是不太一样:
不会思考、或不努力思考,说明还是要加强闻思修慧。遇到境界时慌张,其实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也想不出方法,说明缺乏定力,需要加强每天都摄六根念经,培养定力和专注力。
3)道理明明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说明缺乏克制自己的能力。要严格持戒,还有坚持每天都摄六根念经,来加强自律和克制自己的能力。
9.这个故事和之前女佛友问题的录音有冲突吗?为什么女佛友只顾家人也不对,哥哥放下家人也不对呢?
第一个案例中,女佛友的问题看似是既想一世修成又想要家庭,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她的心中只有家人,没有众生。第二个案例兄弟俩在遇到高僧之前,早就想远游修道,所以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对家人的执着,家人在他们心中和众生没有分别。而当哥哥放下家人的时候,其实他放下的是众生;弟弟不忍放下家人,其实他是不忍放下众生。所以两段开示没有冲突。两个案例都告诉我们:要放下家人,但是不能弃众生于不顾。
10.悟性的培养也要加强基本功的锻炼,请问平时要加强哪个基本功的练习?
当我们慢慢习惯闻思修慧之后,还要加强深入体悟,启发我们的悟性。而悟性也可以通过基本功的练习来提升,这个基本功就是禅悟。禅悟的要点是:禅悟时不念经,关键是心要非常寂静,要尽量停止第六意识,启动第八意识去慢慢地、用心体悟。要用理论来观照生活,而不是空谈理论。有了禅悟的基本功,我们还要在生活中培养更多的参禅悟道的机会。
11.“参禅”有什么具体要求?
“参禅”首先要止住妄念,没有杂念,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身心的寂静,语言少一点,行为动作慢一点,目的是为了看住寂静的本性,启动深层意识来体悟生活中的一花一世界。
12.为什么行大乘佛法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智慧,得到真正的力量?
末法时期,众生业力深重,单靠修小乘佛法的功德不足以清除本性外面的污垢,而唯有大乘佛法救度众生的功德是累积倍增的,能够快速地消业,显露出本性的智慧。同时广大圆满无碍的大智慧是无私无畏的,是为众生付出的,与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应。
13.所以,归根结底,这些烦恼从哪里来?该如何对治烦恼背后的根源呢?
生活中种种烦恼,其实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无明习气和毛病的体现。我们的毛病归结起来大体就是贪嗔痴慢疑、我执、法执等,而六度中的每一度都能对治我们每一个深刻的毛病。所以用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种种问题,关键在于找出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我们的毛病,然后用六度来对治。
——————————————————————————————
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
课件中带有佛友对师父开示的心得体悟,以及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一些疑问,都仅供师兄们参考,希望与师兄们一同通过闻思修来真正理解师父所讲法的真谛。感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