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世界佛友大家好!
师父很久没有跟大家见面了,这一年时间师父很想念大家,师父心中时时挂念着每个孩子。你们都是心灵法门的火种,无论师父在哪里,师父永远在你们每个孩子的心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永远普照着你们的心灵。师父很爱你们!希望你们坚持佛道,永不退转!
师父十几年为了弘法,肉身消耗、背业很重,但是师父一直都在给你们加持。希望你们每天都能够好好学习师父的白话佛法和开示,依教奉行,严守戒律是成佛的基础。多多为众生真心付出,破除自身的我执我相,心中常念佛恩、国土恩、师恩、父母恩、众生恩;成佛的路上需要真心诚心、勇猛精进、心系众生、一心向佛的孩子。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师父会永远加持保佑每个正信正念的好孩子,佛法的传承靠每个佛子薪火相传,师父会引领你们到达彼岸。希望你们珍惜末法时期最后一班法船,众生的苦就是师父的苦,师父愿你们一世修成报佛恩!
师父 2021年11月5日
——————————————————————————————
智慧是静般若心,
禅修是静开悟心。
心修禅定见明性,
随佛修心见本性。
师父开示:
——————————————————————————————
在比较早的年代,有一个巨商为了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产置换成了金银票。他特制了一把油雨伞,为了逃避动荡,怕被人家拿去这些金银票,他就全部藏在伞柄里面,然后把自己装扮成普通百姓,带着雨伞准备归隐乡野老家。
不料,途中出了意外,因为他走得太劳累了,就在凉亭中打了一个盹儿,醒来之后雨伞不见了,全部家当都在里边。巨商毕竟经商多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很快地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他发现随身携带的包裹完好无损,断定拿雨伞之人应该不是职业盗贼,十有八九是过路人顺手牵羊拿走了雨伞,此人应该就居住在这一带附近。巨商决定就此住下来,他购置了修伞的工具,干起了修伞的营生,静静地等待。
春去秋来,两年过去了,他也没有等到自己的雨伞。巨商心沉下来仔细思量,他发现有些人当雨伞坏得不值得一修的时候,会选择重新购买新的雨伞。他怕他那把雨伞被人家丢了,于是打出旧伞换新伞的招牌,而且换伞不加钱,一时间前来换伞的人络绎不绝。
不久,有一个中年人夹着一把破旧的油雨伞匆匆而来,巨商接过一看,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把雨伞,伞柄处完好无损。巨商不动声色地给那个人换了一把新伞。那个人离去之后,巨商转身进门,收拾家当,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静才能出智慧。巨商的无言等待,是静之后的智慧。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应该冷静沉着应对,化险为夷。
中华传统文化圣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是韧性的智慧)。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世界上一切原本都是虚空的、静的,如果能够达到虚空的极点,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清心寡欲。“重为轻根”,稳重的人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轻率。“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安静胜过躁动,寒冷胜过炎热只要清净,就能成为天下之正道,就像佛说“静心是般若”,静才能照见五编皆空。-----20190127 悉尼法会开示
——————————————————————————————
佛友分享疑问:如果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您能够做到像巨商一样沉着冷静地应对吗?为什么?
师父开示:
——————————————————————————————
心中不起波浪,其实这就是佛法里讲的禅定。禅定是修学佛法里比较高的境界。如果没有定力,人间的一切都能使你起烦恼。
希望你们能修学一点佛法里的禅定。禅定能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任何人间事不能深究,我们要学禅的精神,禅的精神就是境界,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是顺着境走,用一颗平静的心,心中不起波涛。犹如小河里的水滚滚而来,一流到大海里,什么波浪都没有了。有禅定的人,心就犹如大海一样宽广能容纳汹涌的波涛,而不起浪花。禅定必须自己先稳住,才能定。 1-21【修行人应明觉恒住】
问:09-07-2020,心灵净土世界
师父:“像你们,还师父的弟子呢。在人间遇到事情就跳,遇到事情就闹,整天想不通。我改天在心灵净土变一整排的禅房,让你们在里面念一整日的经文,好好锻炼你们的禅定般若。我看东方台很多孩子我也需要给他们建禅房,练一练什么叫禅定。你改天我就给你取名叫没出息童子,真的没出息的啦。” 《天地游记》
——————————————————————————————
佛友分享疑问:
1.您“在人间遇到事情就跳,遇到事情就闹吗?
2.哪些事情让您定不住?让您定不住的原因是什么?
习行寂静
师父开示:
——————————————————————————————
传统的佛教讲到禅定,就是让你们在家里经常要安静,练习安静就是禅定,碰到任何事情都练习安静,练到最后你就定得下来了,这是一个过程。 10-19【“定”能生“慧”】
要把自己的定养成一个习惯,叫习行寂静。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喜欢发脾气、吵架,因为他形成了习惯,动不动就要吵架。而有些人为什么碰到事情很冷静、不讲话,因为这种人有一个能力,什么能力啊?就是他自己就能够寂定,他已经养成习惯了,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够定得下来。已经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叫适至于观,就是说这种人适合自己能够看到自己,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一个不发脾气的人就能够看到自己,就是他懂得观看周围的一切事物,懂得观看自己、管住自我,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在做些什么,能控制自己,便得解脱,这个人就容易解脱。 7-40【真实妙观】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什么意思?坐在那里也有智慧,站起来做事情也有智慧,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禅定,你心中都有这个世界,有这个道场。你做每一件事情,就像佛一样在做,就是一叶一如来。
有一个诗人讲“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什么意思?春天来了,花自然就青了,很漂亮;秋天到了,叶就飘散了,花的叶就飘零了。所以“无穷般若心自在”,树叶在春天会变,在秋天也会变,而我们无穷的智慧、智慧的心永远是自在的,永远是这样,不会变的。希望大家“语默动静体自然”,语言要“默”,就是少一点,行为要安静,整个身体、整个人生就会自然。不要看见一件事情就心动,不要看见一件事情就来不及去做,坐不定、站不住,就是静不下来。
视频开示4【有所不为 才能活出自我】
——————————————————————————————
佛友分享疑问:
1.您在生活中安静的时候多,还是慌张的时候多?为什么?
2.在生活中保持寂静有什么诀窍?
3.当需要全身心投入做事的时候,还能够保持寂静吗?应该如何让自己保持寂静呢?
3.当生活、工作中出现各种事情夹杂在一起,忙不过来时,又该如何保持寂静呢?
有事心不乱
师父开示:
——————————————————————————————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定。佛法把“定”当作“禅”, 因为当一个人能够禅了之后,他才能定下来。禅定会产生智慧。碰到一件事情,别人跟你说,不好了,出什么事了,你非常认真圆融地完全定得下来,不要着急,慢慢讲“我们总有办法解决的,我们总会想出办法来的”,那么这个禅定就出来了。所以学佛的人要懂得,禅定之后就能修出智慧。
佛法界经常讲:身心定,智慧生。身体和心都要定。很多人身体坐下来了,“你冷静冷静,坐下来,赶快想想办法”,想不出办法,因为他心不定。身体定了,心也要定。而有的人心好像很定,但是实际上他身体在不停地跑来跑去,忙过来忙过去,头昏眼花的,魂魄不齐一样,这个人就是身和息,和他的生命、智慧都没有定下来,他不会有智慧产生的。所以,忧郁的人就是找不到智慧,找不到禅定。
视频开示19【远离六贼 拥有禅定】
——————————————————————————————
佛友分享疑问:
1.身心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身和心都要定,才能智慧生?请结合生活举例,哪些情况属于身不定。由此可见,要想生活中有智慧,需要注意什么?
2.“当一个人能够禅了之后,他才能定下来。”,什么是禅?什么是定?为什么禅了之后才能定?
3.“忧郁的人就是找不到智慧,找不到禅定”,这个智慧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禅定?
遇人不分别
师父开示:
——————————————————————————————
禅是什么?禅就是锻炼自己去接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就是安定自己的心。不要管别人是怎么想的,面对不同的人,你都定得下来,就算是个很凶恶的人,或者是很善良的人,你的心都定得下来。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了,我都能够把心定下来,倒霉了,好运了,我全部能够把心定下来,我不去贪,我不去追求,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了“禅”。师父不是经常给你们讲吗,今天李嘉诚来了,你也是这个样子,你把他当一个好朋友,仅此而已。今天来一个很穷的人,你们也把他当成佛友,这就是禅。今天你有好事情了,你定得下来,也是禅。你今天吃苦了,没有好事情,你稳住自己,那也是禅,没有分别心。
8-35【去除小我 不贪求】
——————————————————————————————
佛友分享疑问:
1.接受不同的人和事物,意味着什么?
1)恶人和善人有什么区别?
2)富人和穷人有什么区别?
3)美和丑、老和少、社会地位高低,还有你和我有什么区别?
2.您生活中执着罣碍哪些人?为什么他们让您定不住?请从意识角度分析。
1)六根有什么特征?第六意识容易受哪些影响?
2)第七意识有哪些评判标准?这些标准是怎么形成的?
3)第八意识有什么特征?里面有什么?意念只要一进入八识会发生什么情况?
一起闻思修:生活中怎样锻炼自己去接受不同的人和事物?
逢境不动心
师父开示:
——————————————————————————————
菩萨叫我们要懂得坦然接受一些现实,对人间的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喜怒哀乐,没有激动,不要对任何事 情产生激动的行为和思维,面对外缘给你任何的刺激都要如如不动,这样你就会不添加自己的烦恼。你一定要记住,因为这一切都会过去,烦恼会过去,法喜也会过去,任何人去纠结人间的欢喜、烦恼,他只会解脱无望,平添自己在人间更多的苦痛。所以我们要面对外缘(外面的刺激),自己好好地用禅定,不起苦恼,慢慢地,而不是快速地反应。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要人家骂你一句,你马上骂回他;人家对你好,马上回报他;人家对你怎么样,马上就怎样——不要啊,你要如如不动,因为这些事情很快都会过去。你只要想好了应该一步、两步怎么做,你就产生了智慧,这在——————————————————————————————
佛友分享疑问:
1.外缘的刺激是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
2.为什么感受人间的欢喜也会给我们添加烦恼?
3.如果在人生的幸福面前感到非常快乐,会对我们修心造成什么影响?
4.为什么不能快速地反应?快速地反应会有什么后果?这里提示我们生活中如何锻炼“行舍觉支”?
定不住的原因:愤怒情绪
师父开示:
——————————————————————————————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找到佛性,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也就是什么?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控制自己心理的状态。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止观”,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语”,不要再去讲了。这就是参禅,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当意念一起的时候,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又要有寂静的功德。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争吵,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去纠正它,从而形成忍辱之心。佛法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是做人,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还会跟人家闹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内修、禅定,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
视频开示101【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
佛友分享疑问:
1.愤怒的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2.“第一思维”指的是什么?
3.“在第一思维开始马上就能找到本性,回归佛性”,要具备哪些修心能力?
1)当第一思维起了不好的意念,该怎么做?
2)如果未及时观察到不好的起心动念,会怎么样?
3)回归干净的佛性状态后,如果再有不好的意念出来干扰,该怎么做?
4.需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以上能力?
师父开示:
——————————————————————————————
如果一个人随时在静定中——安静和安定中,要经常检点自己,要知道什么是修行人,你想做什么样的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永远观照自己的人。靠别人盯住你,就不叫“观自在”;只有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做得对不对,观察自己行为在不在自己的本性中,才是观自在。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思维,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想
视频开示53【静定是观照】
——————————————————————————————
佛友分享疑问:
1.随时处在静定中,要具备什么基本功?
2.“永远严格检查自己”,具体要严格到什么程度?您对自己严格吗?
3.生活中观到自己很多转瞬即逝的一闪念时,应该怎么做?
4.检查心理行为和思维,纠正思想,分别对应要修哪些意识?
5.根据选段,禅定离得开真实修心吗?如果不理解师父的白话佛法能够修得好心吗?
师父开示:
——————————————————————————————
六尘不恶啊,还同正觉。我们诸缘无缚,本自解脱,我们的心和环境要一如,我们要明白,所有的环境都是一刹那造出来的,犹如大海的海浪一样,时有时无的,我们有何罣碍呢?我们为什么把一些空的东西、假的东西,看得像真的一样呢?我们为什么为了一句话和人家去大动干戈呢?我们为什么为了一分钱、为了几毛钱、几百块钱,和人家打官司,给自己增添忧伤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啊。所以,我们心境要一如,我们没有罣碍,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一定要明白,事事无碍啊,心中要知道,我们不牵挂它,我们心中就没有罣碍,我们牵挂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就是心中的罣碍啊。犹如单位里要评选了你脑子里老想着,我想被选上,我想升官,我想发财,你有了罣碍,你在家里饭也不思,睡觉也不香,所以,我们做人就要懂得怎样来调节自己,怎样去除自己身上的罣碍,所以,心经上说,无罣碍故啊。我们不能有罣碍,我们要去除罣碍,我们要认清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境本来就是假的,世界上所有的缘都不能把你束缚住的,你自己是能够解脱的,所以,我们说无碍法界,只要你天天想着菩萨,你就证得了无碍法界,就是没有阻碍的境界。
我们在每一个灰尘当中,我们就会得到一切的心,杂乱的心。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被灰尘遮住了,我们就会有这个心,因为我们真正的心没有了,我们就带有一个假心,我们因为有了这个假心,我们做出来的所有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就等于有假意。所以,人间经常讲一句话,叫“假心假意”。我们怎么样来克服呢?因为有了假心假意,我们才会有劫啊。如果我们心中是真情流露,我们就没有劫啊。所以,我们的意念心诚,我们去除无尽,才能无障碍啊。因为我们的心如果能够干净了,我们用真情真意在学佛修心,我们所有的无尽的障碍都能够去除啊。而我们人就是看到了这些障碍,解脱不了,解脱不出,所以,我们一直陷入了障碍的灰尘当中啊。所以,“以故器界毛尘” 就是讲的这些,我们要舍弃人间的毛尘,就是灰尘,我们一定要舍弃,我们要真诚,我们要懂得学佛要遍十方界。 我们的心要像宇宙空间般的伟大,我们学佛要救度众生,要恒遍十方。我们学佛学法,真的是不容易,因为当你明白的时候,犹如在苦海当中,你把你的头伸出来了。又犹如,当你不明白佛法的时候,你的头又被苦海所淹没一样。我们在人间,就是犹如在海上,时而上升,时而下沉,就这么跌宕起伏着,所以我们的人间才会多灾多难啊。
广播讲座2-8【理解根性 都摄六根】
——————————————————————————————
佛友分享疑问:
1.“所有的环境都是一刹那造出来的”,环境是怎么被造出来的?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请结合“六根生六识,六识生六尘”来回答。
1)六根有什么特征?是怎么运作的?
2)六识是怎么产生的?还受什么影响?
3)六尘依赖于什么而存在?
4)这里的“一刹那”说明什么?
2.心生则境生,心灭则境灭。那要是不生心了呢?
3.禅定必须要心无挂碍,但是为什么您心有罣碍?您把什么当真了?
4.要达到心无挂碍的禅定,同时不被苦海所淹没,就必须要明白什么?
5.已经明白了佛法告诉我们的法界真相,但为什么还是定不住?
定不住的原因:意识染着太深
师父开示:
——————————————————————————————
很多人的痛苦就是从记忆开始的。所以菩萨让我们学会少听、少看、少想,身体不要去沾染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我们人有时候听了不好的东西,会记在心里,闻到一个不好的地方,就不愿意去了,“这个地方臭得……”你的眼睛看见那些肮脏的东西、色情的东西,直接进入你的意识田中,躲都躲不掉,挖都挖不出来,你一磕头,它就在你的八识田中显现出来。因为当一个人要进步的时候,肮脏的东西就来扰乱你,这就是魔性。这个魔性怎么来的?就是你自己培养的,就是你自己放进去的,你看了那些不好的东西。举个例子,你如果曾经踩到狗屎,你一想起来就会恶心,就是这样。所以意念不能太执著过去,不要整天想着过去的事情。所以菩萨叫我们要放下,要忘记过去。
视频开示26【调控情绪的传染】
你要懂得这些道理,不要再去执持世界上很多你本来就得不到的,而且是虚妄的东西。即使别人伤害你了,你去报复他,只会反弹给自己更多的痛苦和磨难,让自己在红尘中、在烦恼滚烫的油煎中,再一次再一次地伤害你的心。要懂得虚妄不实的物质,就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不要去采取任何的追忆、难舍、瞋恨、忌妒、放不下。菩萨让我们解脱,对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要提早去担忧,给自己带来很多苦恼,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和忧愁?学佛学到后来,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本性中第九意识的智慧,去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事物。这件事情还能改善,我们就尽力去把它改善。对改善不了和已经发生的事物,要学会勇敢地用禅定去面对它,定住自己,“已经发生了,已经这样了,我不想再去纠缠,我不想再为这件事情给自己制造更多的烦恼”。现代人“惟人自召”,别人骂你一句,回到家里想不通,他骂你的一句话,你回家可以拿这句话来想一百次,来伤害自己一百次,这就是愚痴。 视频开示42【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
佛友分享疑问:
1.“很多人的痛苦就是从记忆开始的”,这里的记忆指的是什么?
2.如果追忆过去的记忆会有什么后果?
3.八识田中的“魔性”是如何形成的?师父在强调我们平时要注意什么?
佛友分享故事:
佛陀传中阿阇世王为了王位而弑父;他为了权力把最爱的人逼上绝路;他把佛陀当成他的死敌,做了很多伤害佛陀的事情。所以他悔悟的时候,他痛不欲生,连王位都不要了,只想要寂静。佛陀告诉他,要稳住自己。但是,做错了这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让自己痛不欲生,怎么稳住自己呢?
佛友分享疑问:您是否与阿阇世王一样,做过很多错事?那您现在学佛了,想起过去的种种错事,您该怎么稳住自己?
禅悟——专注当下
师父开示:
——————————————————————————————
禅悟就是说要有智慧地来开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有时候一忙一乱,这个人心就乱,心一乱,这个人就不容易静下来。高僧大德他们经常推荐一些禅悟的方法。禅悟的方法就是坐下来之后,自己到一间很安静的房间,一个没人打扰的环境,一个人,一盏灯,静下心来坐在那里。所以过去呢,很多老法师,高僧大德他们经常推荐一些禅悟的方法。禅悟的方法就是坐下来之后,自己到一间很安静的房间,一个没人打扰的环境,一个人,一盏灯,静下心来坐在那里。大家看过很多饭店里,他为什么要弄一个小蜡烛灯?因为当你光线比较暗的时候,人思想容易集中。所以有些人晚上做事情心比较静,这也是有道理的。并不是说我们喜欢晚上做事情,实际上有时候因为人静下来了,边上没有嘈杂的声音了,他能够静下心来,回想无量劫轮回以来,我们在人间应该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我们无论在意念当中,还是在语言,在身体力行方面,想一想,我们伤害了许许多多的,茫茫的那些朋友啊,亲戚呀,众生啊。因为我们为了一些名,为了一些利,我们不顾伤害别人,其实最后还是伤害了我们自己。
有些罪是有形的,有些罪是没有形状的。有些人一直有报复心理,一直对自己的朋友、亲戚或者曾经帮过你的人,但是后来你跟他关系相处的不是太好,一直在心中瞋恨他们,这就在伤害自己。有时候我们会回想起我们没有敬奉自己的老师和长辈;有时候又想起明明能够帮助别人,但是我们没有去帮助别人;有时候我们又会想起因为一时的贪念,我们去争过来,抢过来,害得别人非常地痛苦;有时候因为我们的口舌、是非,我们伤害了很多的茫茫众生,而且不理解他们;有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泪水和鲜血,我们没有办法来弥补自己做过的错事,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忏悔心在波涛汹涌的大海当中,能够填补我们做错的犹如像大海般的罪孽充满了整个世界。
所以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我的上半辈子做了什么?我们的下半辈子应该怎么过?好好地静下来想一想,在那些欲望当中活着,在那些瞋恨心当中活着,我们活得像不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还有你心中的佛,我想每个人都会悲从中来,黯然泪下。我们有很多的后悔莫及,有时候痛彻心扉,无始劫以来像山一样的罪业,像海洋一样的业障,我们坐在小房间里在忏悔,我们无语了。慢慢地我们看到了早晨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这时候才想起我们已经开始学佛了,我们不应该再流泪了,我们应该点亮心中的一支香,把自己心中的菩萨再请出来。 广播讲座170706
——————————————————————————————
佛友分享疑问:
1.禅悟的时候回想过去自己身口意所造的业,与刚才开示中提到“不能整天想过去的事情”,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1)回想过去的错事是为了加深记忆吗?目的是什么?
2)“点亮心中的香,把心中的菩萨请出”,说明什么?
2.禅悟的具体方法是一定要有一个安静的房间、一个人、一盏小油灯吗?
1)禅悟的关键在哪里?是外在条件吗?
2)过去的高僧大德弄一个小蜡烛灯的目的是什么?
师父开示:
——————————————————————————————
师父经常说我们做人要好好地坐下,定下心来,好好地寂静,然后要想一想前程旧事当中,我们坐在灯下好好的思量。所以为什么你看过去喜欢弄个小油灯,慢慢的一闪一闪,其实就是代表你的心在闪动,因为在思量,在想象。因为它小油灯一闪一闪的,就觉得你的心里似轻似重。我们这一生有时候遇到假的,有时候遇到真的一样,所以我们人生离开和相聚,衰败和成功,其实都是我们说心花零落,落地成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心实际上就是这样。因为在人间这个禅定中,我们做人,不管怎么样,其实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的凡心天天地万千地在流动,但是我们的心轮要静守。好好地把自己的心要定下来,不要让它乱转。 广播讲座170722
——————————————————————————————
佛友分享疑问:
1.“我们坐在灯下好好的思量”,“小油灯慢慢的一闪一闪,其实就是代表你的心在闪动,因为在思量,在想象”,为什么师父用“思量”,而不用“思考”?
1)师父告诉我们前五识是扶尘根,第六、第七、第八意识分别在哪里?
2)“思量”相比“思考”,哪个更深入?分别是怎样的感受?
3)“思量”启动的是第几意识,“思考”启动的是第几意识?
2.禅悟到底在悟什么?
师父开示:
——————————————————————————————
我们这一生有时候遇到假的,有时候遇到真的一样,所以我们人生离开和相聚,衰败和成功,其实都是我们说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广播讲座170722
——————————————————————————————
师父开示:
——————————————————————————————
一个真修之人要修到禅境,就是禅悟的境界。禅悟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瞻前顾后,我就抓住“现在”这个当下好好修,这就是禅悟。过去不可得,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不可得,因为将来还没做所以不知道;我就抓住现在,我要好好地活在“当下”这个一刹那。所以,学佛人不要再去想已经过去的事情,过去的快乐、痛苦都过去了。“我现在买了很多六合彩、很多股票呢,一旦中了六合彩,一旦股票上涨了,我不就变成富人了吗?”这些你也不要去想,因为这一切都没有实现。你现在坐在下面,好好地修心,没痛没病没灾,没进医院,这一刹那就是你的禅境。你抓住了现在,你就拥有了未来。
修出禅境 佛性无限——摘录卢台长讲述于观音堂
——————————————————————————————
佛友分享疑问:
1.为什么师父说“心花”?
1)天真无邪的童年,花季般的少年,美好的青春,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2)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爱过的人,怀里可爱的小婴儿,现在还有吗?
2.为什么师父要把“现在”打上引号?
1)存在永恒不变的“现在”吗?
2)“无常”的真理是什么?
师父开示:
——————————————————————————————
《金刚经》说未来是空,现在也是空,过去更是空。经验告诉我们,在宇宙空间是没有过去的。我们活到今天,不能再去想过去的事情,因为过去只是一个瞬间。就像现在,如果你们知道、做梦做到曾经有过的前世, 那是一个瞬间,已经是空性。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因为这些空性不代表你现在,而现在又很快地变成过去。所以人就是在这种空性中无法把握自身的境界。人为什么会糊涂?有时候像做梦一样开心,有时候像活在地狱般地痛苦,因为他不能琢磨未来、过去和现在。让我们人的思维慢慢地流逝在空性当中。为什么很多人说“走入空门,离开红尘”?因为这个是空相,“我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不想活在这个世间”等等的一切,这就是造成人迷惑颠倒的一个基础。这就是他不懂得未来、现在和过去这个架构,实际上都流逝在心中。 视频开示97【自性当空 真空妙有】
——————————————————————————————
佛友分享疑问:
1.从开示中看,禅定的诀窍在于什么?
1)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唯一能把握住的是什么?
2.在人生痛苦面前、或巨大压力之下,还能够专注于当下的能力,需要如何培养?
3.时刻专注于当下,有什么好处?
师父开示:
——————————————————————————————
如果你能够修道,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啊。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佛啊,对不对啊?我们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烦恼的呢?没有。所以我们经常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啊,不动则不伤心啊;如心动则人妄动,然后身体是伤其筋骨啊,然后伤其慧命。所以一个人痛苦就是因为不了解。其实人生在世,时时刻刻我们就像在静寂丛林之中一样,你想想看人生是不是这样?每天都是一些危险和诱惑啊,一动心啊,妄念就生啊。要学会心如止水啊,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差。所以我们能够抵制诱惑,能够如如不动,那就是心念干净。如果你心一动,你就会痛苦缠身。 广播讲座170720
——————————————————————————————
佛友分享疑问:
1.一念不生,是指完全没有念头吗?
2.佛性当中到底有没有念头?
师父开示:
——————————————————————————————
无念就是正念,无念并不是叫你完全的像傻瓜一样的无念。实际上,无念是因为你过去经过了这个念有念无之后,懂得何为邪念,何为正念之后,然后拥有了正念。等到拥有了正念之后,念善不念恶,然后慢慢地称为 “正念”。再由正念产生了“唯念菩提”——就是菩萨的念头在心中。再就是涅槃,去除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
广播讲座171102
——————————————————————————————
佛友分享疑问:“唯念菩提”是一种什么状态?
师父开示:
——————————————————————————————
“空寂灵知”,当你不去想它,并不代表天上的菩萨或者你的思维中没有这种想法。这就讲得比较深,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要去帮这个人,你帮他的时候没感觉到“我在帮他”,但是在你还没去帮他之前,你的灵魂深 处是不是想去帮他,有没有?有的。那么在空寂中有灵魂知道,也就是你的佛性知道,必须要去度人、度众生,必须去帮助众生。而你真正在帮助众生的时候,又没感觉到“我在帮助众生”。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师父的意思,这真的是佛法非常深奥的地方。我很喜欢用母亲照顾孩子来打比方。一个母亲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用心在孩子身上,她没有感觉到“我在为孩子做事,我在做把他们养大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母亲做的所有事情有没有目的?在真空当中,对不对?她又不空,为什么?母亲教育孩子是天理,这是道理,所以她不空。因为她有这个道理在,虽然她没有去想,真空,实际上她还是有这个指导思想,冥冥中她的灵魂深处还是没有完全空。
视频开示67【心无所动,心无所住】
希望大家要懂得学会佛法的空性,空性里还包含着慈悲,因为慈悲的人才会有智慧。不肯慈悲别人的人,不能原谅别人的人,每一天活在自我当中的人,他哪来的智慧?智慧怎么来的?慈悲不是“空”:我们做一件事 情,去慈悲别人,我们心里感恩别人,觉得这个人很可怜,觉得这个人我应该帮助他,觉得这个人我应该慈悲他,你心中是“有”的。你拥有了慈悲,但是这些慈悲是你本性中的,又可以视为空性,因为在你第九意识阿摩罗识中,本来就具有那种慈悲的佛性。有了慈悲,怎么会没有智慧呢?你已经运用了菩萨的大慈大悲,你的大智大慧就会开始。很多人想:我不是在心中拥“有” 慈悲吗,没有空性嘛。对了,因为慈悲可以跟你内心的 第九意识阿摩罗识的佛性融合在一起,让你找不到慈悲。其实在你的空性中,已经有慈悲的成分在里面了,你不需要再去想“我要慈悲”,放在第八意识中。对佛家来讲,“空”和“有”为什么是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 视频开示30【空观与九识合一】
——————————————————————————————
佛友分享疑问:
1. “空寂灵知”——空寂中有灵魂知道,那佛性中有觉知吗?为什么?
2.如果佛友一生在庙里闭关修行,请问,他住于空境吗?
3.“你不需要再去想 ‘我要慈悲’,放在第八意识中”,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要帮助众生,是空还是不空?
4.弘法当中是否要认真思考?如果要认真思考,这跟我们常常讲的无心,或者“不思善、不思恶”冲突吗?为什么?
师父开示:
——————————————————————————————
我们学佛人无心,要有所思——“我虽然对这件事情无心,但是我知道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接受教训,我下次不再这么做了”,那么就成功了。如果你今天“无所谓的,这个事情发生就发生了,那个事情发生就发生了,被人骂几句,没有反应”,这不叫无心,这是赖皮。真正的无心是有所思,“我下次不能再做错事情”。
11-27【心火须灭 本性始静】
问:24-07-2020,心灵净土世界:
观世音菩萨:“众弟子们,不思善、不思恶,不是叫你们不去思考善的事情。这里的不思善、不思恶是说,人间的凡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所起的善恶念头皆是不是实相的善恶。比如:人间的夫妻因为往世冤结对自己的另一半所起的善恶念想,童儿工作中的同事对老板所起的善恶念想,你们在共修会里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而起的善恶念想……这些想出来的善与恶的念想不实。所以,已经证悟的佛菩萨是不会去思这些善恶。这些都是往世的缘分和因果关系而带下来这一世的善恶果报。善的事情与慈悲的行为,你们当然是要去思的。明白了吗?童儿。” 《天地游记》
——————————————————————————————
佛友分享疑问:这里的善恶念想指的是什么?
一起闻思修:该思考的时候却茫无头绪,不该想的时候却杂念纷飞,怎么办?您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念头?
师父开示:
——————————————————————————————
禅就是你要在生活当中,把自己每一个念头当成一颗种子,种在这个花园里,多种善良的种子,你慢慢地就会在生活当中观察人生。有了定力,你就不会在自己心中长出杂草,你就慢慢有了禅。所以,我们经常讲,有时候禅就是人的智慧,禅就是定力。
所以想成佛不是一句空话,是要真正地,佛者,觉悟。所以,我们要学会耕种你的心,利用心的力量来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你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所以,用心的人,佛性会增长。时时刻刻把自己心中每一个念头都管好,每一个思维都好好地照看好,起心动念就是最大的事情。一念之间,你怎么思考,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感觉,但是这就是种下善因和恶因的根啊。所以经常管住自己的思维,让它杂念不生,让它自己好好地自己去行禅,运禅——就是运作这个禅。所以慢慢慢慢地,你就会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世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说说看,我们哪里去惹到的尘埃? 广播讲座170815
——————————————————————————————
佛友分享疑问:
1.“用心的人,佛性会增长”,佛性不是不增不减的吗?为什么说佛性会增长?
2.“管好每个起心动念,让它杂念不生,就能运禅”,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哪些时候最容易让您杂念丛生而定不住?
师父开示:
——————————————————————————————
问:24-07-2020,心灵净土世界:
观世音菩萨:“凡人在人间因为计量利弊得失,意念一下子善、一下子恶,浑浑沌沌地过了一生,实在可怜。遇到恶境界就让世间八法把心里原本明如镜的池水搅得一团糟。” 《天地游记》
把自己欲望的心安稳住,你就会时常在禅定之中。 禅定之中是什么?就是如如不动,没有让你心动的东西, 那你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了,你的心就像水一样的平静,那就是师父的一句座右铭:无欲自然心如水。
8-12【安定的心才能真精进】
——————————————————————————————
佛友分享疑问:
1.您做得到“无欲自然心如水”吗?
2.您在哪个欲望面前最难定住?哪个欲望最难破除?
定不住的原因:欲望太多
师父开示:
——————————————————————————————
学佛人在学佛中要有很大的警惕性,对于特别好的缘分要警惕。比方说,我恨不得跟他一起去放生,跟他一起念经,跟他一起共修。要警惕啊,喜欢的少看,在一起离不开的,就要不看。今天他没来共修组,你还是 要觉得光明无限,不能觉得这个人没有来,你觉得今天的共修都没劲了。因为太有缘分了,前世的缘分太深了,如果你一头栽进去了,你会一头砸进去,出不来的,然后你会生起爱着心,就是进入情网,然后爱情开始收网,你就在网里面了。很多人在这张网里出不来,最后拼个鱼死网破。感情的事情,你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
9-4【善缘恶缘都要善解】
你们知道内忍是什么吗?七情六欲啊。夫妻情,父子情,和恋人的感情,跟同学的感情,跟公司里职员的感情……有欲望来的时候要克制,你们是人,人跟畜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忍不住就会做出畜生的事。要学会忍耐。学佛之人,如果你能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你必能修成佛。12-11【六波罗蜜 修心秘诀】
——————————————————————————————
佛友分享疑问:
1.陷入情网的原因除了来自前世的缘分以外,还有什么原因?请结合八识和五蕴来深入分析。
2.“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必能修成佛”,从根本上讲,在欲望面前靠什么来增加自己的定性?
严守戒律
师父开示:
——————————————————————————————
师父提醒大家,修行的路很漫长,要都摄六根,关闭外界对自己的影响,就是要清修自修作为基础。基础好,房子造得高;基础不好,房子往下掉。
大家想象一下,为什么宝塔这么雄伟壮观?因为宝塔就是越造越高,越高越难造。人的修心也是一样,越往上越难修。一个人要杜绝外界对自己的影响,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们要学会克制、抵制自心对红尘的贪恋。 ——2021年5月30日师父每日佛言佛语
以严守戒律为修福,以闻思修为修慧,能修到六根清净,你就拥有了禅定。 广播讲座171223
六祖曾经把定和慧相结合。“定”就是一个人的心要定下来; “慧”是一种智慧。智慧会动,心如如不动,所以定慧结合,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修行法门——禅定。禅是一种智慧,定是一种修养。一个人怎样能够得到定和慧呢?就是要戒。你能够守戒律,你才能定得下来;你守戒律,才会有智慧。 视频开示93【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
佛友分享疑问:除了严格守戒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欲望?
禅悟——破除欲望
师父开示:
——————————————————————————————
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其实人最可怕的不是做错事情,而是心错。我们人一生都是心错,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的?为什么要追求人间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呢?为什么要拥有这些财富来让自己束缚呢?你看看现在出很多事情的人不就是财吗?所以我们学佛人讲起心动念都是一个缘,所以真正要懂得能够心不为所动,因为人间一切虚幻,心不妄动就不会成妄想。心如止水,那就是师父经常跟大家讲无欲自然心如水。想开,想明白,真的,我们无处不自在呀!放下那是最开心的事情,瞋恨那是毒的之根啊,因为你瞋恨了会把自己心中一切的善全部灭除的。 广播讲座170722
所以坐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一个人,一盏灯,静下心来,经常地坐在那里,想一想自己的爱欲让自己伤害成什么样了?还能再继续这么过日子吗?禅悟就是让你觉悟,觉悟了,你才会彻底地对人生发出一种光亮。所以我们要懂得光明无量,光明无量照尘界,欲将欲望皆消灭。我们要乐在涅槃不在身,福慧双修才能极乐境。所以一个人要有心境,才能慢慢地懂得禅定。
心定则胜天,身定则悠闲,知足则快乐,少欲身心安。所以希望大家学佛要每一天开悟,而不是单单地念经,要从禅悟当中理解真正的佛法和佛教,他在教导我们做些什么,指导我们怎么样能够脱离人间的烦恼道。 广播讲座170706
——————————————————————————————
佛友心得体悟:在禅悟中要深观五蕴,因为我们五蕴不空,才会内心妄动,执着人间红尘欲望,破除五蕴,看破人生幻象,心才不妄动。
吃苦磨炼
师父开示:
——————————————————————————————
男听众:师父,茶为什么能和禅联系在一起呢?
台长答:这个问题你问得很好。茶要经过烘焙,要经过太阳、雨水,很多很多道工序,其实就是要受尽很多的苦难,也要受尽很多的享受,最后才成为茶。实际上茶道讲的就是禅。禅是什么,就是在人间要受苦。比方说,茶长出来的时候,它很苦的,为什么?它要经受风雨,要经过太阳暴晒,暴晒之后叶子萎缩,拿出来之后还要炒啊、烘焙啊,多少温度才能培养出它的茶菌来,然后才会产生香味,然后要怎么样怎么样……很多道工序。人在修学、修心当中不就是很多道工序吗?有时候要承受热量,有时候要承受非常寒冷的气候,有时候要心里很痛,有时候要心里很喜欢,这禅就是让你在这种境界中才能成长,所以禅实际上就是:说有形无形,说无形却有形,有时候像山上的松树一样经受暴烈的风雨、狂旱,有时候又要经历雨水的滋润。所以这个禅,慢慢慢慢一道道工序才能培养出一个人坚强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为什么叫禅茶,现在明白了吗? wenda20161216 01:05:24
——————————————————————————————
佛友分享疑问:茶道和禅道有什么相同点?师父告诉我们成就禅道有什么秘诀?
师父开示:
——————————————————————————————
要懂得,人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心。当一个人在吃过苦后,他的心才会坚强;当一个人受过磨难之后,他的心才能坚忍不拔。禅学当中说,雪后得梅,大家知道,梅花是在白雪皑皑之后才绽放出鲜艳的花瓣,才成为百花盛开园中最好的一束花,因为它是梅花傲雪啊。人在吃苦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坚忍不拔、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不吃苦的人对什么事情都会没有信心。
希望你们懂得,吃尽苦中苦,方得禅成佛。修心当中要吃很多的苦,你在禅学当中才能成道啊。 7-31【梅花傲雪 坚忍不拔】
——————————————————————————————
佛友分享疑问:修行中具体要吃哪些苦头才能让我们禅定入道呢?
师父开示:
——————————————————————————————
我今为你授法,修行的圆觉之道。佛菩萨大都以证得正觉,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可永不灭定,或有所涅槃。在世人修习佛法:一、不可执著;二、不起攀缘;三、忌无明;四、需懂随缘无碍的真理。世间一切假象和合而生,唯有空性,不生不灭的真理。世人多以执著修行,而非修行,修行乃是返璞归真,洗涤心灵的尘垢,离开五浊恶世,不染尘缘,时刻起生灭定心,不染尘缘而修梵行。需懂世间无常,皆有因缘定数,不可违逆。众佛子应速速提升境界,真正地入世出尘入世间救度众生,而不染尘缘挂碍。很多人名以修成正觉[菩萨解释说,发愿修成正觉,一世修成],却日日执著于空相而不自拔,为家庭、为孩子、为工作、为名为利,心离本体,欲念和合必成挂碍、业障,依此欲再修也难出六道轮回,不堕三恶道已是大善。我见诸位佛子参等不齐,你师父为救普罗大众,即使分身乏术,也难顾及诸多佛友,即便法身千万,也难抵肉身人间。为此,为师便借此因缘与你说法,待你广而告之:欲成正觉,乃至无上正等正觉,需放下一切人间利益得失,升起救度普罗大众,誓成正觉的广大无碍圆满之心,方能离相,渐入正觉的无上佛果;心若有丝毫所执著得失,必难入真正的修行之道。为师也是无奈,为师总不能人人都讲法说法,个人因缘果报不齐,根基悟性福德有别,为师也只能法眼世间,欲得与我有无上甚深因缘的佛子加以点化,代为师和你师父一起入世救众。如今末法末劫,修行的人多,执著的人多,真正入世成道的少之又少。念你这次务必广而告之:欲成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须知‘吾有大患,唯吾有身’。既相出离,心念合一,破尘缘,悟真理,入定正觉,和合之道,为师必定加持。凡发心誓成正觉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子,为师必定弥补人间所失,保平安吉祥,化千古恩怨,唯使早消业障,内心光明无量,大放光明。待为师与你师父誓度众生,为师必定亲来接引,往生善道,乃至成就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末法末劫,欲成就正果,必先成为人间菩萨,表法众生,持戒严明,为师既念诸佛菩萨护法加持护佑。为师必助你们广度有缘,化解恶缘,利益有缘,调及过去生中所累积的福报善德,在这一世功成圆满,修成正果。唯不诚、不持戒、怕吃苦、非光明、念名利、碍尘缘、起挂碍、非真信、恶语、两舌、诽谤,而不能成就正觉正果。若依我所受持戒律修行,依你师父正信的法门修持大乘佛法,广度众生,无有不成,必成正觉,必得正果。佛菩萨不打妄语,为师更不会妄言。诸佛子世间修行,切记莫起攀缘比较之心,个人因缘使命早有定数,乃累世修行所得,愿力不可违,不可只看一世之因缘。多少人执著外相,就是你们师父他也是经历了多少劫生生世世的修行,才有他今天的法身无数,功德身。早修正道,勿攀尘缘,成就正果才是正道。为师盼你们诸位佛子凯旋,海会。 wenda20170212B 26:18
——————————————————————————————
佛友分享疑问:结合观世音菩萨开示,要在禅学中成道,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一起闻思修:您“升起救度普罗大众,誓成正觉的广大无碍圆满之心”了吗?
——————————————————————————————
佛友心得体悟:
1. “当一个人能够禅了之后,他才能定下来。”,什么是禅?什么是定?为什么禅了之后才能定?
外离一切相是禅,内心不散乱是定。如果执着世间诸法相,依相修行,心随外境转,心又如何能定呢?
2.外缘的刺激是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
法界实相告诉我们,没有真实的物质存在,外界皆是虚幻的信号,我们六根接收信号,并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电流,刺激大脑,产生六识,第六意识具有第六感觉的功能,是一种感情聚合交织点,所以在处理信号的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喜怒哀乐产生。
3.如果在人生的幸福面前感到非常快乐,会对我们修心造成什么影响?
不管是人生的幸福还是烦恼,都是一种虚幻之相。对幸福感到非常快乐,那在苦难面前也会同样感受到强烈的痛苦。所谓取相即为凡夫,执着在这些相里面那就是凡夫的境界,要没有感受到幸福,也没有感受到痛苦,这才是纯净的幸福,这才是佛菩萨的境界。
4. “在第一思维开始马上就能找到本性,回归佛性”,要具备哪些修心能力?
需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就能立马觉察并顿起觉照,这里需要运用强大的内观能力,能够随时观照到自己不好的念头并及时纠正,对出现的妄念要瞬间拦腰砍断,止观止语,保护正念,防止错误的念头干扰。这种强大的内观需要培养自己随时能够处于静定之中的能力。
5. “所有的环境都是一刹那造出来的”,环境是怎么被造出来的?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请结合“六根生六识,六识生六尘”来回答。
六根接收外界信号,经过第六意识加工处理后,形成六尘,这个六尘就是所谓的“环境”。人道六根基于物质而运作,视觉因光线而成;听觉因声波而成。物质运作不能达到的部分,就不能识别。比如不可见光,就看不见。光线被阻碍,就看不见。音波高频或者低频,都听不见。这是六根的局限性。六根的局限导致所采集和探测外界的信息是不全面的,通过六根所产生的意识也是虚幻的,同时六根跟业力也相关,通过第六意识加工而成的“环境”也是随业显现。这里的“一刹那”说明我们的六根和六识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信号、处理信号,制造六尘,迁流无暂停,每个瞬间的“环境”都在变化。
6.说明要达到心无挂碍的禅定,同时不被苦海所淹没,就必须要明白什么?
必须要明白法界实相的真理,禅定的功夫就是要观察到这个世界的种种法,种种人生,人间种种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都是一个假象。
7.已经明白了佛法告诉我们的法界真相,但为什么还是定不住?
明白法界实相的真理也只是第六意识里知道而已,并没有深入到第八意识中,八识田里还有累世轮回顽固的不正确意识,这些无明不除,就会干扰自己以正确的思维在法界当中生活。
8.禅悟的时候回想过去自己身口意所造的业,与刚才开示中提到“不能整天想过去的事情”,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禅悟的时候,是不念经的。是在一个寂静的环境当中,深深地体悟自己过去的罪孽,我们会后悔莫及,会痛彻心扉,但是关键是要起忏悔心,忏悔过后要点亮心中的佛灯,要看到光明的希望。
9 .“我们坐在灯下好好的思量”,“小油灯慢慢的一闪一闪,其实就是代表你的心在闪动,因为在思量,在想象”,为什么师父用“思量”,而不用“思考”?
师父这里用“思量”,意味着深入思维,很深,慢而凝重。代表着要启动我们的深层意识,也就是第八意识。而“思考”是浅层的大脑思维意识,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禅悟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破除第八意识里的染着。所以禅悟的时候,要尽量少动大脑,要启动第八意识去照着佛法的正念思维。
10. “空寂灵知”——空寂中有灵魂知道,那佛性中有觉知吗?为什么?
“空寂灵知”,佛性知道,必须要去度众生,帮助众生。属于佛性的自带特征——慈悲喜舍,不是通过与外界互动才产生的,所以没有觉知。
11.修行中具体要吃哪些苦头才能让我们禅定入道呢?
在修心修行的过程中,在自度方面,我们要严守戒律,要受各种苦戒,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还要真实修心改毛病,从意识上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断除劣根性。在度人方面,弘法中我们可能会面临环境的艰辛,要克服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同时,还会承受被人诽谤、污蔑的各种心理压力。
——————————————————————————————
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
课件中带有佛友对师父开示的心得体悟,以及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一些疑问,都仅供师兄们参考,希望与师兄们一同通过闻思修来真正理解师父所讲法的真谛。感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