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感恩:
感恩大日如来!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我们从何而来?
我们归于何处?
我们因何而来?
我们如何回去?
我们该如何依据究竟真理,准确地甄别正确的修行方法,避免浪费宝贵的修行时间与慧命,顺利地走通这条一世成佛解脱之路呢?
-------------------------------------------------------
毘卢遮那世尊。告执金刚祕密主言。
我一切本初 号名世所依
说法无等比 本寂无有上
尔时薄伽梵毘卢遮那。以如来眼。观察一切法界。入于法界俱舍。以如来奋迅平等庄严藏三昧。以现法界无尽严故。以是真言行门。度无馀众生界。满足本愿故。时佛在三昧中。于如是无尽众生界。从众声门。出随类音声。如其本性。业生成熟。受用果报。显形诸色。种种语言。心所思念。而为说法。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复于一一毛孔。法界增身出现。出已。等同虚空。于无量世界中。以一音声法界语表。演说如来发生偈。
能生随类形 诸法之法相
诸佛与声闻 救世因缘觉
勤勇菩萨众 及仁尊亦然
众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诸法 常恒如是生
由具智方便 离于无慧疑
而观此道故 诸正遍知说 《大日经》
-------------------------------------------------------
Maha pratyangire maha-sahasra-bhuje sahasra-sirse koti-sata-sahasra-netre abhedya jvalita tataka maha-vajrodara tri-bhuvana mandala
敬礼尽虚空 遍法界 恒河沙数
无能胜 诸佛如来、菩萨、大辟支佛、声闻圣众
即 尊敬的毗卢遮那如来的千手、千头
即 尊敬的毗卢遮那如来的百千万俱胝眼目
以金刚之心坚持真理之道绝不动摇
散发炽盛的智慧之光
法界 即 尊敬的毗卢遮那如来 所创造的 孕育 十方如来的道场
如此说来,大日如来所化现的是怎样一个法界呢?
Neo 看清虚幻世界的视频
------------------------------------------------------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楞严经》
“诸佛子!此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诸佛子!此最中央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为底;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以一切庄严具为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中布列。” 《华严经》
华藏世界海, 法界等无别,
庄严极清净, 安住于虚空。
此世界海中, 刹种难思议,
一一皆自在, 各各无杂乱。
华藏世界海, 刹种善安布,
殊形异庄严, 种种相不同。
诸佛变化音, 种种为其体,
随其业力见, 刹种妙严饰。(《华严经》华藏世界品)
菩萨修行诸愿海, 普随众生心所欲,
众生心行广无边, 菩萨国土遍十方。
菩萨趣于一切智, 勤修种种自在力,
无量愿海普出生, 广大刹土皆成就。 (《华严经》世界成就品)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楞严经》)
-------------------------------------------------------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这些经句告诉我们,我们要明白什么?
-------------------------------------------------------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楞严经》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大乘起信论》
-------------------------------------------------------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楞严经》
阿赖耶识因无明覆盖而产生迷惑的原因有什么关系呢?
究竟是何种缘由,致使我们的阿赖耶识生出不觉,最终让我们在轮回里不停地打转呢?
-------------------------------------------------------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楞严经》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楞严经》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楞严经》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楞严经》
-------------------------------------------------------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楞严经》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楞严经》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楞严经》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楞严经》
-------------------------------------------------------
在四大终极问题中,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回去呢?
-------------------------------------------------------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楞严经》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楞严经》
-------------------------------------------------------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楞严经》
关键是最后一句“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还望师兄再进一步解惑,这句经文的具体深意该如何解析呢?
-------------------------------------------------------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簄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金刚经》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金刚经》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金刚经》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
百丈参马祖为侍者,经三年,一日,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子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五灯会元》卷三)
-------------------------------------------------------
对于这则禅宗公案,您有何体悟呢?
对于同样依止究竟真理的解脱之路而言,具体又该怎样践行呢?
-------------------------------------------------------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楞严经》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楞严经》
-------------------------------------------------------
第一义者,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楞严经》
-------------------------------------------------------
根据我们当下众生的根器而言,我们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修行才能达到明心见性呢?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杂阿含经》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无有关键,平冶城堑,度诸峻难,名为贤圣,建立圣幢。犹如力士,以利锋斧,断多罗树头,使未来世,永不生长。 《杂阿含经》
-------------------------------------------------------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大乘起信论》
一切境界相,唯是妄心分别所现,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大乘起信论》
-------------------------------------------------------
量子力学证明:一切都是虚幻的。现实只是观测的结果。
-------------------------------------------------------
-------------------------------------------------------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楞严经》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楞严经》
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
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树、非叶、非华、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昼、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乱,非纯、非杂,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非无量,非麁、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别之事。《华严经 十忍品》
-------------------------------------------------------
-------------------------------------------------------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楞严经》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大乘起信论》
以依阿梨耶识故有末那识,此末那识依于阿赖耶,相续不断,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恒审思量,无有间断,念念执我、我所。《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大乘起信论》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楞严经》
-------------------------------------------------------
-------------------------------------------------------
第二义者,
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楞严经》
-------------------------------------------------------
五者、熏闻(耳根)成闻(佛性的闻性):采用一种有效的修行方式,长期熏陶耳根,慢慢破除佛性的闻性受到的局限,从而恢复佛性的闻性功能。
-------------------------------------------------------
结合我们末法众生的特点,我们还要配合哪些重要方面的修行呢?
-------------------------------------------------------
二者、知见旋复
三者、观听旋复
四者、断灭妄想 《楞严经》
-------------------------------------------------------
集体感恩:
感恩大日如来!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