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明确指示,今后的方向是由太极而入道。
太极是道、是父亲。
父亲慈悲指示,太极是“起初的插头”。太极是跟父亲感应道交的最佳修行方式。
闻思修慧、禅修和太极哪个更容易帮助我们开悟呢?太极更容易。
闻思修慧、禅修也不能放弃,但现在的重点是练习太极。
太极是“起初的插头”,也就是我们意识能量的来源。
苦练太极拳最终达到阶及神明,就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的境界,修成真人的状态。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提醒一下,要把如上十三势行功歌诀背下来,以此指导练习太极拳。不要把太极拳变成体操!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mào dié)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分掤(Peng)、捋(lǚ)、挤、按、采、挒(liè)、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gèn)、巽(xùn)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也。总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盖自易有太极。始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然。道所宜一。理百体而安万化者。则不存乎阳而存乎阴。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古今来言道家本乎此。即古今来谈兵之家。亦有未能出乎此者也。每慨世之所谓善槊者。类言势而不言理。夫言势而不言理。是徒知有力。而不知有巧也。非精于技者矣。
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盖先生深观于盈虚消息之机。熟悉于止齐步法之节。简练揣摩。自成一家。名曰阴符枪。噫。非先生之深于阴符。而能如是乎。
辛亥岁。先生在洛。即以示予。予但观其大略。而未得深悉其蕴。每以为憾。予应乡试居汴。而先生适馆于汴。退食之馀。复出其馆示予。乃悉心观之。先生之枪馆。其潜也。若藏于九泉之下。其发也。若动于九天之上。下无穷。刚柔相易。而其总归于阴之一字。此诚所谓阴符枪者也。夫理无大小。道有深浅。随人所用。皆可会于一源。阴符经言道之书。广大悉备。而先生取其一端。用之一枪。然则观之于枪。亦可知先生知于道矣。昔杨氏之枪。自云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夫以妇人而明枪法。不过知其势。未必能达其理意也。而犹能著一时。而传后世若此。况先生深通叁教之书。准今析古。精练而成。而谓不足传乎天下后世乎。
先生常谓予曰。予本不欲谱。但于悉心此中数十年。而始少有所得。不以公诸天下。亦鸟之于功若知其是哉。于是将枪法集成为诀。而明其进退变化之法。嘱咐于予。因志其大略。而为之序云戟。乾隆岁次乙卯。
嫋嫋(niǎo)长枪定二神,也无他相也无人,劝君莫作寻常看,一段灵光贬此身。
心须望手手望枪,望手望枪总是其,炼到丹成九转后,心随枪手一起迷。
至道何须分大小,精粗总是一源头,若将此术当兵论,孙武何须让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