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心能够不为外尘所转。所以,修心的人要能够安止,“安”就是定下来,“止”就是不要去想、要守戒。我们的心实际上是穿梭在空有之间,也就是说,人间今天有,明天没有了,就是空了、有了,再让你心动的东西也会没有,所以学佛人要学会安止,让自己的心不要去动。
慈悲本身就包含有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一定会很慈悲。所以,在智慧与慈悲心中,它的平衡能够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东西,这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悲智双运”。因为你慈悲了,你会有智慧,有了智慧的人,就会慈悲,慈悲和智慧可以相互促进。
身心合一靠的是心要自然,烦事无事,难事无心,随缘随顺,一切无碍。其实佛菩萨就是靠的这些,几个字让自己开悟,几句话让自己想通,菩萨到人间来也会碰到很多事情,只是菩萨比我们容易想得通,而人的毛病就是想不通、不开悟。
尊师、重法、实修。尊重师父,尊重佛友、父母亲、老师和所有的人,尊重之后,你就会得到加持力。重法,如果你对佛法很重视,讲到佛法肃然起敬、双手合十,心中的法马上就出来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得到智慧力。实修,得慈悲力。
修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悟性法修心,还有一种是苦修法修心。
第一种修心法是通过开悟来修,修到后来,突然开悟了,有了悟性,叫得知本源。就是你修到后来,慢慢地看到自己的良心了,知道自己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做,这叫得知本源,理解人生苦谛,醍醐灌顶,突然之间明白了。实际上,开悟有渐悟和顿悟两种,渐悟比较可取,如果是顿悟的话,很容易走偏差。
还有一种是苦戒。就是吃苦、守戒。嘴巴想讲,不能讲;今天人家欺负你,你不能跟人家争吵;今天人家污蔑你,你要忍辱精进;不管人家今天对你怎么样,你要全部能够忍受;今天我很想吃,不能吃;我很想贪,不能贪;我很恨这个人,不能恨……这就是苦戒。然后苦修,人家很晚起床,你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念经,要修心,修到一心不乱。
这两种修心法没有一种是能够直接修成的,修心要把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地修,才能修成。
修悟性法,魔障特别多,因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的戒律会减少,经常靠自己悟性的人,戒律会减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家都来请教你佛法的问题了,然后你对自己的戒律减少,贡高我慢,接下来很容易堕落。所以,我们修心要把苦修和悟性结合起来修,一个经常苦修的人,是不容易走偏的。
永远没有欲望,这样的人就叫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少吃一口”是原则,经常说“我够了,我饱了”就是圆融啊。
“世间八法”: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第一,希望受到赞美,第二,不希望受到批评,第三,希望得到,第四,不希望失去。第五,希望快乐。第六,不希望痛苦。第七,希望声名远扬。第八,不希望默默无闻或被忽视) 。世间八法,实际上就是八种给人的陷阱,如果执著会让人软弱。
心越是干净,越是如如不动,你的妄念就会离开,心中就没有阻碍,就是经文中说的“无罣碍”,才能无畏。
你的心空了,你的心中就会聚集很多的能量,心不动,你就能听到菩萨在说什么。师父跪在菩萨面前,心不动,脑子里什么都不想,观世音菩萨的声音就来了。
念力就是施念者能量的外施作用。
老子说“为道日损”,“损”字实际上就是名利的损失,就是说,为了学佛,我们虽然每天在损失很多的名和利,其实我们的心是受益的。
漏尽通就是把烦恼全部消除,诸漏已尽,所有的漏你全部没有了,你就不会被烦恼和瞋罣所纠缠。
佛是一个开悟者,不受生死的束缚,而神虽然在自己所在的领域里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不能开悟,这就是佛与神的区别。
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只要你开始想某件事情了,你就生出来了这个意念,你后来想想这件事情没希望了,意念灭掉了,你这个法也就灭掉了。
懂得宇宙真理的人能仁(仁慈) 、能忍、能寂(能定) 、能满(圆满)。
梵文的“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觉觉他。还有,佛是觉行圆满。“觉”就是自己能够感觉到自己所有的行为,包括思维、行为、语言,全部都是圆满的,这叫觉行圆满佛。
戒邪淫,对于出家人来说,就是离非正之行愿,就是你必须离开不正当的凡人的一切行为,守住自己的愿,这个要求更高,想都不能想,心都不敢动。
自我约束,完成自性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这就是守戒的本质。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不杀生,义者不偷盗,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儒家教育和佛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称“道法自然”。
如来,就是佛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乘,乘真如之道,往佛果涅槃的道而去,彻底地开悟,进入无上正等正觉,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故名如来。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六波罗蜜就是修成佛的六种行为准则。第一,布施波罗蜜。第二,持戒波罗蜜。第三,忍辱波罗蜜。第四,精进波罗蜜。第五,禅定波罗蜜。第六,般若波罗蜜。如果一个人想从菩萨进入佛的境界,你必须要更多地布施,然后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要禅定,要有般若智慧。
波罗蜜就叫度到彼岸,就是说,你的布施已经到了忘我的、完全超脱自己的境界,已经到了彼岸,让身处苦海的人能够恢复本来就有的觉知、觉能。所以能恢复本性的人就称为“波罗蜜”,自己已经到达了彼岸,而且能大悲普度众生,无有疲厌,永远不会疲劳和厌倦地努力修心,你就拥有了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概括了菩萨修行的方法。
六度万行离不开慈悲心。如果正在修行的菩萨慈悲心不够,那就不会圆满,所以要想修成佛,不能离开慈悲心。佛当年是先讲了四无量心,然后他才说六波罗蜜。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无量心就是我的心大慈大悲,不管看见什么东西,我都可怜别人,都想着要帮助别人,爱众生之心,能与众生一起快乐和安宁。悲无量心就是同情他人的痛苦,对别人的苦我都同情,救度众生脱离苦境。喜无量心,就是见人离苦得乐,看到别人好了,你马上生起愉悦欢喜之心。舍无量心就是我不执著,我继续舍弃一切心中的差别(就是分别心) ,平等对待众生,对待一切人,能舍就舍,舍弃小我,成全大我。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生出来也会死掉,一样东西用的时间长了就没了。
如者就是如如不动,就是指我们不生不灭的心体。“称赞如来相,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就是三业供养如来。
广修供养就是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悉皆供养,法供养、财供养、身口意三业恭敬地供养。
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法供养。
忏其前愆。后悔的时候,先是想到这件事情“我做错什么了?”从这件事情的根来看,就叫“前愆”。悔其后过,就是说,我非常后悔做错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后果。
慈善事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连供养和尚、造庙都是有漏的功德。无漏的功德就是了脱生死、广修六度。
有能力做功德的人,要积极助力;没有能力做功德的人,要懂得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有力而为不为,你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有力而为而作为,你就是有所作为。无力则赞叹,叫随喜而修,切不可让嫉妒诽谤进入你的心。
“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每天念佛,每天念经,即是请佛住世。净念相继,佛印在心。“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
普贤菩萨的第九大行愿是恒顺众生,用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物,然后对任何众生都要“承事供养,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佛和魔就在一念之中。
用自己善良的心,来克制我心中一切不好的逆境,这就叫离诸相,名为如来。
世间一切事既无过去,也无未来,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到,只有从修心当中去体悟你的今天,配合佛法从中开悟。
“戒”犹如自己头上住着一位菩萨,时刻在观照着我们。
不正当的起心动念都是犯戒。
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然后要用菩萨的清净观,慢慢地观照大千世界的万物,这就是法。你的生活全部生活在佛道当中,那么你就能在人间证悟佛道。证悟佛道就是完全如理如法地在人间佛法的指导下好好地生活,用菩萨的心在人间去利益众生。
一个人不能因为觉得自己在世界上做错很多事情,就破碗破摔地继续癫狂、无知、愚昧。真正好的弟子应该超凡入圣,就是把人间的一切烦恼和人间的一切凡心所动的凡人之事全部去掉,要超越它,进入圣贤的思维,实际上就是进入菩萨的思维。
不起妄念的心叫清净心。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去想得不到的事情,你就有清净心,起心动念都是菩萨心,那你才能公正无私、无障无碍、慈悲众生。只有这种人才没有贪瞋痴,只有这种人才能坐上莲花。
人要有智慧地活着,要明白社会本身就具有很多的缺陷。在这个人间没有道理可以讲,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五浊恶世,你非要在这个恶浊世界当中找出你自己认为的理由和方法来解决你心中的烦恼,那就犹如喝酒,借酒消愁愁更愁。
学佛人要用智慧,使执著的人生得到潜移默化转变,淡化累世顽固的执著,自然而然地改变自以为是的人生观,人生观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你才会拥有平等心。
人生就是在美中不足和好事多磨当中度过的。
人的意念决定了你的一生,一个念头想不通,人的一生就断送了。所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守住自己的念头,不要让自己的念头像一匹野马一样漫无目的地乱跑,否则就会伤害到你的心。
菩萨讲“六度”,特别强调两点,一个是布施,一个是忍辱。当一个人拥有布施的心,他就拥有忍辱的心。如果一个人能够忍耐、忍辱,他的这颗心一定会获得一个圆融,所以修心成败的关键在于忍耐、忍辱。
实际上,菩萨就是叫我们要用最大的耐心来改变自己已经拥有的被外尘所染的那些不好的心。
人我想就是有“人”和“我”的区分,你就会有分别心存在,因为你有分别心,你就修不好你的心。
在世间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当中,无有我之实体。世间一切法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中。
涅槃就是让众生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
“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任何事情来了,你不要去接受它。今天人家来气我,我不生气;今天人家来害我,我不被他所害;今天人家来骂我,我不接受他的骂;今天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还是原来的我:那么你就成功了。所以要学会忍辱。
要安住自己无生无灭的心。就是自己的心不要一会儿觉得我有这么多的麻烦、烦恼,一会儿觉得无所谓的。人的心不要有生,也不要有灭;不要生出烦恼,也就不需要去灭除烦恼。我没有怨恨,我觉得一切很正常,那你就离开了人间的一切境界,就得到自在,远离一切烦恼。
只有把人间一切人和人的交往、世界和人的交往无所罣碍,你才心无所属,就是解脱。
学佛人要无心,就是心无所属。“无心”是什么?很多事情都不要往心里去,人家骂你、讲你、对你有看法,你不要往心里去,这就是无心。第二,无心不是无所思。我们学佛人无心,要有所思——“我虽然对这件事情无心,但是我知道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接受教训,我下次不再这么做了”,那么就成功了。
真修学佛者是巧妙地运用佛菩萨的智慧将自己的暴躁之心和暴躁之火调和成温养之火。
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真谛。
第一,物质是有生灭的。第二,因果导致轮回。
我们要用智慧让幻化的人间变得“无中生有、有中化无、转化意念、借假修真”。
人的这一生实际上就是活在缘生缘灭当中。
天天念经,已经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念经学佛了,我把这个都忘记了,我就知道念经,好好做好事。这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成佛之道。这就叫连修心的心都没有,你就成道了。
修菩提道,要修到一切皆空。就是修到最后,觉得人间的一切都是空的了,这个时候,你就是接近了般若悟性,就是智慧的悟性。
修心要不二法门,就是不要去修不开悟的法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我在这个世界,我要出离这个世间法,叫“世出世间法”。
“解脱非难,难在定慧”。“我无所谓,我对人间一切都无所谓,钱财名利对我都是无所谓的。我不去听,我不烦;我不去贪,我不烦”,那你“身心大定,便生智慧”。“智慧既生,解脱亦易”。
佛讲“九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 (第九意识) 。后面的三个意识是超越人间的意识。
末那识,第七意识。人有一个意识之后会到自己的心里和脑子里有一种分别意识,叫分别识,如“我今天碰到这件事情是属于什么意识”。末那识“本无定体”,是飘忽不定的,是根据反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意识来定应该归于哪类。末那识是阿赖耶识的“染分”,就是开始分别善与恶了,像一个“检察官”,但在分别当中,还有个“我”在里面,没有完全本性和良心。第八意识就是“法官 ”。
第七意识经常转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粗浅的潜意识。人家告诉你这个人很坏,你一下子接受了“他很坏”,没有经过第七意识末那识“检察官”的检查,还有善恶缘的“染净”——意识中污染和干净的成分,不是完全干净,也不是完全肮脏的。
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是属于深层意识。意识生成了,要法院里面初审。第八意识是藏识,“染净同源”。好的、干净的和污染的同时进入脑子里,由第七意识分别,然后进入第八意识。“生灭和合”,生出来和灭掉全部都在一起。第八意识具有:“相分”——看见之后心中就会自然分别。“见分”——看见这个事情心中马上就能分出是好是坏。“自证分”,自己来证明这个事物的存在。“证自证分”,就是证实自己的分析是对的。
第九意识,叫阿摩罗识、净识、白净无垢识,是干净的、没有任何肮脏污染的意识,就是佛心和初始心,是一切众生的清净本源心地,是“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是菩萨给我们的,是我们累生累世修心积累的德,才会拥有今天这个第九意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众生皆具佛性。“染净俱泯”,没有什么污染不污染。“湛若太虚”,空旷无垠,浩瀚无垠。
阿摩罗识叫无垢识。“无垢识,真如心”,我的心是真的,真实的,“如”就是真的,一点不假的。自性清,洁净心,由自性、本性出来的才是非常干净的洁净心。还有“净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根本不会去和人家吵,不会去和人家争,心永远不受轮回之苦,由佛性做主。
阿摩罗识是由阿赖耶识转化的。第八意识的分别意识把好的、善的,染和净分别之后,转到阿摩罗识。第一个转到阿摩罗识的时候是“大圆镜智”,就是阿摩罗识的一个同等、平等的东西,这个意识讲的是智慧。“大圆镜智”,就是阿摩罗识。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开始,由初意识转到第七意识的时候是“平等性智”,先用平等心来分别“染”和“净”,干净之后智慧才会增长。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就是要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要空掉。蕴是一种现象的集合点。因为你看到了太多的东西,这种现象集中在一起,它就成为一个蕴,叫色蕴。在五蕴中,除了色蕴是带有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余的四个蕴都是思想性的东西,是内心的东西,属于看不见的精神现象。
色蕴是有色的世界,属于“地水火风”,都会没有的。
受蕴是你在精神上对一件事情的感受。在接受了人间很多的苦和乐之后,精神上的感受到底是苦还是乐,就是受蕴。
想蕴是想象力。想蕴是由心理行为这个动作所想出来的。你心里动了之后才会有这个蕴出来。爱憎善恶的念头都是想象出来的。
第四个是识蕴。人间的缘分、因果,种下了意识的种子。意识受控于缘分和因果。
行蕴是由行动形成的善恶业,就是说,你今天已经去动了这个念头,不管是脑子里动的,还是行为上动的,它都会形成一种善恶业。行蕴是被意识和想蕴所控制。
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要观注你们五蕴的生灭。佛陀就是启发我们说,你所想象的东西是假的,你所想象的行为“我要做”也是假的,你眼睛看见的色蕴也是假的,你的意识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在五蕴当中,你所看到的物质也好,非物质的也好,要从内心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观察五蕴出现的现象和过程,就是在观照五蕴的生灭法。想要“五蕴皆空”就要理解五蕴的生灭。《心经》中“色即是空” ,就是“五蕴皆空”。因为你看到这个有色世界都是空的,你已经观察到佛陀说的五蕴的现象和过程,你就是观察到五蕴的生灭;当你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有灭的时候,你就知道“色即是空”;当你了解到“色即是空”的时候,你就拥有佛的智慧了。
懂生灭就是懂智慧。“色”全部都是空的,你还有什么想象啊?还有什么感受啊?还有什么思想行为啊?还有什么意识啊?所以“无受想行识”。“无受想行识”就是一切皆无,什么都是空的,没有了,所以人间无常、苦、空、无我。净化自己的心,心中把五蕴全部放空,体会、彻悟人间无常、苦、空、无我,你就会心安静、心干净,产生定,你的心就会止,所以叫“心无罣碍,无罣碍故”,你就证得阿罗汉果位。
涅槃是圆寂。“圆”就是圆满一切智德、智慧和德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走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什么都想通了,在人间早就不追不求了,而且在人间开悟后没有做缺德的事情,功德圆满,道德圆满,最后圆寂。“寂”就是寂灭一切惑业。就是说,我今天圆寂了,我已经圆满了一切智慧德能,我慢慢地灭去一切对人间的迷惑和所造的业,我安静了,我理解了,我懂了。
灭就是灭了肉身所犯下的无明,灭掉的是报身、肉身,而你真正的法身还继续活着。“度”就是要度分段、变易的两种生死。“灭” 就是慢慢地走掉了,“槃”就是又生起了。分第一段,我们是生了,分第二段,我们是死了,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所以佛经上说,人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
涅槃真正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灭。涅槃实际上意味着你常住法、寂灭法、不老、不死、清净、圆通、不动、快乐,八昧。第一,常住,结束了,在这个世界上涅槃,就是你常住在人间,死掉了你的肉身骨头,你的精神还是常住在人间。第二,寂灭,涅槃就是代表着你的身体的结束。第三,涅槃代表着你不会再老。第四, 涅槃代表你没有死,因为你的精神永远活着。第五,涅槃代表着你清净了、安静了,身体很干净,因为你不会用身体再造业。第六,涅槃代表着你圆通,你把人间的一切事情都做好了。第七,涅槃不动,心不动了,手也不动。第八,涅槃代表你抛开了人间的烦恼, 达到正等正觉,让精神活在快乐中。这叫“涅槃八昧”。
一个人如果能够达到正等正觉,如果什么都想得通,这个人就能够自主六根、六尘,就会防范于人间的六尘,所以欲望就会灭绝,业力马上会消失,然后六道轮回在你这里也会消失,因为你已经把什么都看空了,你不会轮回了,所以不生不灭的情景就出现了。
佛法的涅槃,实际上指的就是灭一切生死轮回,达到无为安乐的境地。
首先,人类心灵道德的进步和觉悟就是佛教。第二,学佛人为什么学佛?就是要从悉达多太子所悟出的道理当中,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就是要知道这个世界生命和宇宙最终超越生和死,断尽一切烦恼,得到彻底的解脱,这就是学佛。
佛有十种叫法。
第一,叫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就是从天上下来,到人间之后证的道叫乘如实之道,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就是成佛了。
第二,叫应供。应供实际上就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
第三,叫正遍知,就是应知在人间我正修、正行,遍知人间天上一切法,成佛了。
第四,叫明行足,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就是自己知道自己一生的情况。天眼明看得到一切,看得到未来。还有一个叫漏尽明,知前世多世,知后面多世,就是说知道过去和未来。过去叫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这三明就是我们说的明行足,他们在人间完全明白前生后世,以及自己所走的所有的路,所以他们不会走错路,他们成佛了。
实际上,这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些,并且你能够做到,你就是明行足菩萨,就是佛了。圣行就是在人间做圣人的行为。梵行就是在人间行天上的事。婴儿行是就是在人间要像婴儿一样善良。病行是生病了之后,你开始行苦了,然后开始觉悟。
第五,叫善逝,就是非常善良地逝世,上叫做好去,证入涅槃。也就是说自生自洁,自安自保,然后证入涅槃,一生干干净净成佛涅槃。
第六,叫世间解。就是能了解世间一切事和理,对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了如指掌,这个就叫世间解。
第七,叫无上士。无上士就是至高无上,就是已经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了,是这种方面成佛的。
第八,叫调御丈夫,就是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也就是说,你能够帮助别人,这个人是一个大丈夫,这个人已经在做善事了,你去帮助他调御。“调御”的意思就是教育他,能够让他皈依正道。
第九,叫天人师,就是天上人间的老师,一切天人的导师,这个人成佛了,号称佛,是这种佛。
第十个就是佛。佛就是自觉、觉他,我自己明白了,我也能够让别人明白,这个人觉行圆满。
人的意识是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可以称为你的意念力和意志力。无形的能量通过人的意识传播在空间之中,它会形成强度不同的能量波,可以影响和改变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
第一叫生忍。被别人污蔑了、冤枉了、侮辱了,你知道无法回避,首先你要学会坚强,这个坚强就是生忍。就是你要先忍耐,先让他讲下去,虽然你心中不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里面还有一口气在,生忍就是还不成熟的忍耐。
第二叫力忍。当别人在侮辱你的时候,首先要用自己的心力讲话:“我又不是这样的,我又没有这样做。”然后退一步、让三分,自己心中想:“我是学佛人,我不跟你斤斤计较。”然后相信菩萨,心里想:“为什么我的心中会有力量?为什么我能够忍耐得住?因为我的心中有菩萨、有佛,佛菩萨一定会帮我做主的。”用你的心力来安定你自己非常压抑的心,这个时候心中马上要想起观世音菩萨,想起很多伟大的佛,他们都是能够有非常大的忍耐力来断自己的瞋恨心。有心力的人,能够把别人对他的侮辱这种境界反过来想,觉得这是来锻炼自己是否有瞋恨心的。
第三叫缘忍,就是用智慧来观照因缘。你要想到,别人不会无缘无故地侮辱你,这一定是跟你上辈子的缘分有关系,这就叫缘忍。
第四叫观忍。一个人突然之间盯着你,又是骂你,又是侮辱你,你的境界要高,叫“空观智慧”,就是当别人在骂你的时候,你心中在想:佛光照遍我的全身,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也就是说,我现在是学佛的人,已经没有自我了,他在骂谁啊?因为无我,别人又没有骂我。既然无我,你有什么被侮辱的境界呢?
第五叫慈忍。就是慈悲的忍耐。首先,你已经把自己当成是菩萨,遇到逆境来的时候,遇到侮辱你的境界来的时候,你不但不恨别人,你还会慈悲别人,觉得对方很可怜。
缘忍、观忍、慈忍,在佛法界统称为“理忍”
修心就是让你变得快乐,就是让你的自性流露出佛的光芒。
净则无染,定则无颠。学佛人要懂得,安静了,悟性出来,慈悲的念头就会出来,本原的善就会出来,所以就不会染著世间的尘埃。定,因为你安定了,你的智慧就会生出,你的善因就会结成善果,就会没有“我要主宰别人”的意识,你的心就不会癫狂,你的慈悲信念就会得到纯净。所以无污染则能净,不癫狂则能定。念念离相,道德和本性就会离开我相。
“常乐我净”的这个“乐”,就是为众生着想,心胸要宽阔。无所住、无所得、无所谓,你才会快乐,心净常知足。
佛的翻译就是觉悟、正、干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叫“觉、正、净”
“制心一处”,把自己的心放到一个地方,念经就是念经,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一个人在人间最大的苦恼就是爱,因为人的愚痴产生贪爱,就会生病。对于学佛人来说,众生有病,吾也有病,“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在这个娑婆世界,分分秒秒都是在生死当中,我们要学习菩萨的大慈悲和无畏精神,不要跳入欲望的火坑。
一个人学佛怎么样才不会走偏呢?首先要学得自在。如果你经常想不通,你的思维就会受到阻碍,你慢慢地就会有障碍。思维有障碍之后,就会魔思不断,心中有很多的魔障出现。
学戒,要懂得身口意不违背本性:嘴巴不骂人,身体上没有不好的行为,脑子里没有对别人不好的意念。学定,要不离自性本性,就是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你只要用你的良心、本性定下来看一看、说一说,那你一定就会得到本性的安定。
随顺得慧,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随缘,顺着这个事情的发展去做,那么你一定会有智慧。
要随顺性德。只要你本性认为好的东西,只要你认为有良心、有道德的善事,你就随着它去做。
好胜心太强,这个行者就很容易变成魔。
有的人学佛学得那么好,心中还起偏见,常挑拨别人的缺点,经常去指责、挑剔别人的缺点。虽然你有道理,但你终究不会成佛,而且会越来越像魔。
心魔的特性:第一,瞋心重。第二,好斗。第三,嫉妒心强,第四,不肯屈居人下。
魔是你的贪心,利用你的恨心,让你变成愚痴心。
学佛人要实知实见,以后渐成空见。
以下几种人很容易着魔:
● 一,喜怒无常,经常恨自己 ● 二,行为夸张
● 三,以为自己都是对的,不愿意和别人沟通
● 四,整天觉得别人在跟自己作对,在害自己
学佛人要尽悟佛性,就是说,无论如何要尽自己所有的一切能力和智慧来开悟佛性。要尽知佛法,就是要尽一切努力去知道所有的佛法。要尽去无明,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除自己身上不明白的事情,要多问啊。要尽度众生,就是要度尽一切众生,要帮助别人。
要想净化心灵,不是净化一点皮毛,而是要深挖心中的障碍。障碍是什么?就是心中的痛。这个事情越是痛,你越要去挖掘。
要化解心中的疑虑和疑惑,心中的疑惑不能常放在心中。一个方法是尽快地去了解清楚,把它化解;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去了解,慢慢地就化解掉了,不要去查盘根错节,不要去理解,不要去解释,什么都不要去想、不去做,慢慢地就化解心灵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