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
六时吉祥轮回转,
万缘回归尘本缘,
人间无相遍虚空。
寂定见悟寻本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楞严经》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楞严经》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楞严经》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楞严经》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楞严经》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楞严经》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楞严经》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楞严经》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楞严经》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楞严经》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楞严经》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楞严经》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楞严经》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著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华严经》
复述:
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 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 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 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赵六前世是个富家少爷,纨绔子弟,妻子温婉贤淑,但他婚后对妻子不忠,常常夜不归宿,留恋于烟花柳巷。害得妻子积郁成疾,含恨而亡。赵六死后,阎王判赵六投一个面相端正的女儿身,来还前世妻子的情债。
首先跟你们讲“无明”。一个人来到人间之后,他的无明是出生时就带来的。很简单,一个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是不是无明?这是前世的事情,是过去种下的因,因为你投人了,你轮回了,你一到人间来,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里面包括贪瞋痴慢疑:因为你不懂,你一贪,烦恼就来了;你一恨,烦恼就来了;你一做傻事,愚痴了,接下来你的烦恼又来了……这是十二因缘里面的第一个因缘,归类属于迷惑的“惑”字,非常迷惑,什么都不懂。12-37 【无明造业 堕落因果】
第二个是“行”。就是说,你在上一辈子造了很多的因,所以形成了你的业,你有了业障,你来到人间,从而决定了你在什么样的家庭投胎,你在人间有多少福德。很多人来到人间之后,跟这个好、跟那个不好,有感情、没感情,投的这个家爸爸妈妈浑身都是病,最后这孩子身上也全是病……这个全部都是你前世的因和因缘果报造成的,“行”就是业障行为,就是你前世种的因。12-37 【无明造业 堕落因果】
因为无明之后你去行了,因为无明而产生善与不善等等的行为。大家想一想,善和不善,自己有时候不知道的。你以为做了一件善事,实际上它不是一件善事。举个简单例子,人家夫妻吵架,你说“对方这么欺负你,你跟他离掉算了”,你觉得是帮了她,实际上你是造了因果。所以行就是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的行为。 视频开示 108 【四谛十二因缘】
漏了“识
视频开示 108 【四谛十二因缘】
你的业识投胎了,你的第一个感觉印象就是你的意识。业识投胎,其实也是你的业力。12-37 【无明造业 堕落因果】
心是修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修心的人把心称为第六意识。视频开示 105 【意识是佛性的基础】
人的第六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第六感觉。我们经常说第六感觉,它是一种感情聚合的交织点。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又有恨,又有痴,又有贪,有时候又觉得很快乐。视频开示 101 【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第六意识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第六意识外面的环境是什么?那就是五识——眼、耳、鼻、舌、身。因为你眼睛看到了,你的第六意识开始转变了;因为你的耳朵听见别人说了,你的意识开始转变了;鼻、舌、身,一样。所以是外环境影响你的第六意识,所以人的第六意识是不准的。“我认为他很好,我感觉他很好“,你知道他多少?你了解他多少?你跟他深交过多少?你跟他曾经有过友谊多少?这一切都成为虚幻,使第六意识变化不定。视频开示 104 【真正的布施】
第六意识的根子就是第七意识。第一意识——感官、感觉所产生的意识,如果不在第七意识中生根,就改变不了第六意识。所以这个根还是在意识的种子开始种下,是在第七意识末那识,然后经过它的辨认、确认,产生的第八意识就是阿赖耶识。视频开示 105 【意识是佛性的基础】 末那识,第七意识。人有一个意识之后会到自己的心里和脑子里有一种分别意识,叫分别识。 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在分别当中,还有个“我”在里面,还有“我”字,还有执著的“我”,“我”在分别,“我”在决定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完全用你的本性和良心。11-36 【意识的深层禅定】
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是属于深层意识。第八意识是藏识,藏在你心中的意识,就是“染净同源”。进入第八意识的时候,好的、干净的和污染的同时进入脑子里,由第七意识分别,然后进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生灭和合”,生出来和灭掉全部都在一起。今天生出来的意识已经在阿赖耶识中了,灭掉的意识也在你的阿赖耶识中,所以进入了阿赖耶识是去不掉的。比如,很多人说:“你让我原谅他,我也原谅不了他;你让我不恨他,我也不能不恨他。因为他太让我恨了,因为他太让我伤心了,我这辈子怎么都不会原谅他的。”就是进入深层意识阿赖耶识中。11-36 【意识的深层禅定】
师兄要的: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楞严经》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华严经》
循环互为因果,它本身就是有递进关系的。十二因缘讲的证果这个道理,其实就是个缘分。名色缘六入,六入之后缘触,就是接触到缘了。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Wenda20190719 01:00:41 )
你们知道业障是怎么来的吗?很多人说:“师父,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的业障?”业障就是你的“六个贼”引来的啊。要吃好的,不就是贪嘴吗?要用好的,不就是你的心吗?恨别人,不就是从你的心里发出来的吗?想享受,又不肯付出,这种贼在你的心中,你怎么会好?所以,业障基本上都是从六个管道中来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10-21 【五蕴自明 如镜见形】
你一闻,“哎哟,好香啊”,这个印象非常深,可能就进入了你的八识田中。很多人小时候曾经吃过一碗芝麻糊,或者一杯什么酱,非常好吃,可以记一辈子。你跟他讲起来,“我小时候吃过的芝麻糊真的好吃啊”,他可以记一辈子。人的烦恼和痛苦更能让你记一辈子,一碰就进入记忆田中,擦也擦不掉。 视频开示 25 【洗净业障 温养智慧】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六根,不接近六尘,然后欲望马上就没了,业力马上会消失,业力就没了,然后六道轮回在你这里也会消失,没了,因为你已经把什么都看空了,你不会轮回了,所以不生不灭的情景就出现了。 11-41 【涅槃的境界】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华严经》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楞严经》 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华严经》 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华严经》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华严经》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楞严经》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楞严经》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楞严经》
大乘佛法讲连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也是空的。正如禅宗所说的那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乘佛法还讲一个叫法空。什么叫法空?眼睛所见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全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不要执着,不要恨,不要迷惑。 大乘佛法讲世界的本原是空的,即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空的,都是假的。所有自然世界的东西都是虚假虚幻的。 1-12 【谈谈 “ 因空 ” “ 果空 ” 】
实际上生命体是来自于宇宙轴心发出的一种光,这种光就称为灵光。【广播讲座 20161222 】 如果你执着于色身,死后因为你一直说“我是一个人”,那么下辈子你可能还会是一个人。因为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你已经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了,所以你就会慢慢的再投人。【广播讲座 171107 】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楞严经》
你有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意念了,这个时候就成为一个念头;那么你慢慢有了念头之后,你就会慢慢有所求;你一求一个事情,你就会慢慢地发出一种欲望;然后欲望就会使你的意识生命,就是你的大脑进入了如梦幻般、无尽的、游戏的人间中。 7-32 【空性就是随缘】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楞严经》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楞严经》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楞严经》
——————————————————————————————
课件中带有佛友对师父开示的心得体悟,以及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一些疑问,都仅供师兄们参考,希望与师兄们一同通过闻思修来真正理解师父所讲法的真谛。感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