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世界佛友大家好!
师父很久没有跟大家见面了,这一年时间师父很想念大家,师父心中时时挂念着每个孩子。你们都是心灵法门的火种,无论师父在哪里,师父永远在你们每个孩子的心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永远普照着你们的心灵。师父很爱你们!希望你们坚持佛道,永不退转!
师父十几年为了弘法,肉身消耗、背业很重,但是师父一直都在给你们加持。希望你们每天都能够好好学习师父的白话佛法和开示,依教奉行,严守戒律是成佛的基础。多多为众生真心付出,破除自身的我执我相,心中常念佛恩、国土恩、师恩、父母恩、众生恩;成佛的路上需要真心诚心、勇猛精进、心系众生、一心向佛的孩子。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师父会永远加持保佑每个正信正念的好孩子,佛法的传承靠每个佛子薪火相传,师父会引领你们到达彼岸。希望你们珍惜末法时期最后一班法船,众生的苦就是师父的苦,师父愿你们一世修成报佛恩!
师父 2021年11月5日
——————————————————————————————
知行合一无上妙,
三轮体空境界高。
福慧双修就是好,
真修实修进佛道。
——————————————————————————————
有一位朱太太信佛十分地虔诚,修心很精进,但是她的脾气一直很坏,一动就生气,发火骂人。但只要一念“阿弥陀佛”,她有时候可以坐在那里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一会儿敲一下磬,一会儿敲一下木鱼。但是念完经之后脾气还是很坏。这位太太有一位朋友,一直想让她把学佛和生活结合起来,有一天到她家拼命敲门,“朱太太”、“朱太太”不停地叫,朱太太刚刚敲木鱼念经十分钟,心想谁这么讨厌?只要不回答他,一般都会走的。我们都知道,一般敲门没人回答,过一会儿人就会走。没想到刚刚念经念了一会,这个朋友继续叫:“朱太太,朱太太……”在门口一直叫,叫得朱太太发火了:“你再叫,我就不开门!”过了半小时,这个朋友还在叫。这朋友厉害,叫了半小时“朱太太”。结果朱太太实在忍不住了,扔掉木鱼,冲到大门口拉开大门,冲着这位朋友说:“哎,你有完没完?你喊我名字喊了将近 1000 遍!”那位朋友一点都不生气,笑着对她说:“你喊‘阿弥陀佛’名字喊了快十年了,阿弥陀佛从来没有生过你的气啊。”----20190126 悉尼法会开示
——————————————————————————————
一起闻思修:您是否也像这位“朱太太”一样学佛和生活两面派呢?
1.您是否在度人时能说会道,但是自己在对境现前时却把这些佛理抛到脑后了?
2.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知行不合一呢?
3.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
学佛要见地、修证与行愿,学佛的纲领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见”就是见地,就是你的见解;“修”就是修证,修心之后证得,明白了;“行”就是行愿,你的行为。依照这三个纲领去读一切经文,就慢慢明白经文的真谛、内涵。
视频开示52【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
1.好像我什么道理都懂,但是我总觉得我没有开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明明没开悟,但觉得自己道理都懂了,会有什么后果?
——————————————————————————————
学佛要有功夫,功夫就是好好努力、精进。读书要用功,用功要对得上路,如果用功不对路,那就用错功了。很多人没师父,自己盲修瞎练,到最后见地又不对——对学佛、对人生产生的见解和理解不对;见地不对,理就不对,就不是正确的理论了。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逼着别人:“你学佛,你不能这样,你要这样……”他的见解错误了。见解错误之后,对事、对人都会产生偏差。
视频开示52【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
正确的见地源于哪里?
——————————————————————————————
Wenda20181021B 16:31 不想念经或念不动经,更要学习《白话佛法》
男听众:最近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同修遇到念经念不动,或者不想念经,或者念小房子的时候困难比较大,原因是不是他自身的业障太重,或者自己的愿力不够,又或者是他有一种畏惧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样)如果是这样,应该从哪方面努力呢?
卢台长答:精进努力,不要去懈怠,自己要找到正能量。每天正能量的方向是什么?单单念经还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白话佛法》啊!就是让你不要懈怠的,实际上每一天你都离不开《白话佛法》的(对。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跪在佛台前读,感觉自己得到身心的加持,觉得非常有能量的)非常有能量(哪天不读的话,觉得自己有一点犯糊涂那种感觉,真的是这样吗?)对,就是这样。师父过去还比较谦虚,我想《白话佛法》随缘吧,后来菩萨直接指导,说必须要学,不学的话,很多人已经退转、迷惑了(对,我们最近明显感觉到师父讲的“三大法宝”加上《白话佛法》非常有系统、有体系。因为学习《白话佛法》能更加深刻了解为什么要许愿、念经、放生。如果仅仅去做这些事情,没有从内心去开悟、去理解的话,很多时候做的都流于形式,没有从内心去启发自己的根本佛性)对了。很多人去放生,也念经,回到家照样吵架,跑过去装模作样,没有用的!(对的。知行不合一没有从内心真正地开悟)不理解他就做不到(对,真的是这样。我们最近也发现,有些老同修不怎么出来共修,和他们一接触就知道《白话佛法》没怎么读,也没怎么学,遇到问题还是一样发脾气、闹别扭,家里搞得不和睦,导致家人不相信,反而反对,断了家人慧命)没用的。要学《白话佛法》,已经到第11册、第12册了(太好了,感恩师父。师父这么多的心血之作,我们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也希望更多的师兄能够好好地认真对待)对啊。
——————————————————————————————
1.您一天花多长时间看《白话佛法》?每天学几篇?
2.您学习白话佛法时认真吗?还是敷衍了事?或者只图形式?
3.您学习白话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4.请问以下方式学习白话佛法有什么问题?
1)菩萨圣诞或重要节气需要赶组合、赶礼佛,我先把白话佛法放一放,等赶完经文再接着看。
2)师父说学习白话佛法有功德,那我把每天学习白话佛法的功德转给有需要的家人或者求某件事。
3)学习白话佛法可以增加能量,那我每天拼命读,以诵读篇数作为学习目标,多多益善。
4)每天念经、度人时间都不够用,只能每天睡前读一篇。
5.学习白话佛法还容易陷入哪些误区之中?
——————————————————————————————
Wenda20180112 42:18 看《白话佛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领悟
女听众:现在我们共修选择背《白话佛法》,那么根据个人的根基不一样,是不是就只选择背一些能够启发我们内心佛性的还有让我们开悟的语句就可以了,像师父举的一些具体的例子就不用再去记忆了?
台长答:是啊,就是这样。你要记住了,其实还是要有悟性,看《白话佛法》并不是叫你死记硬背,而是叫你理解,理解就是要领悟,领悟慢慢才会开悟,有开悟了才会有悟性,有悟性了你才能有感悟(我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不明白,读《白话佛法》,看的都是文字;如果我们能够读懂了、领悟了,其实走进去的是一个空间,是这样吗,师父?)嗯,话倒蛮会讲的,还是有些悟性的,蛮好的(感觉是这样的)什么感觉啊?那是真实的,真实的悟性,因为悟性是真实的,存在的(刚开始读《白话佛法》,打开就感觉是一本书,读到后面就感觉走进了一个环境里面,特别安静,特别优美、清净的那种感觉)那你已经有觉悟了。读书就是要读出这种感觉出来,如果读得整个只是背背、念念,没有用的。
——————————————————————————————
1.您学习白话佛法时,是尝试背诵还是理解呢?
2.怎样学习白话佛法才能进一步理解和领悟?
3.您是否是按照顺序一篇篇地来学白话佛法呢?是否总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学了前面又丢了后面?
4.在没有全面掌握师父的白话佛法之前,一篇篇地学白话佛法还容易陷入什么误区呢?
——————————————————————————————
wenda20160807B 51:12 学习《白话佛法》要有智慧,不同境界讲不同的话
男听众:师父,我问您一个《白话佛法》问题,就是您提到“无表色”,和我们常常说到的“冷处理”有什么区别呢?因为师父多次开示过不要解释,不要对有意见的人就讲出来;但是有时候也说不要冷处理。那么我们学佛中或者工作生活中,大家看法不同或者是产生误解的时候,一些解开误解的沟通和交流也不要了吗?不解释、不说话、不做任何回应,是不是加深这种误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念解结咒、心经,还有什么智慧办法处理呢?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
台长答:你们这个就叫不智慧,你问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叫不智慧。不解释、不回答,并不是说叫你完全不回答,完全不解释。你们这个叫执著,你们这个就是拿这句话来抵挡那句话。不同的环境说不同的话,听得懂吗?(哦。师父,那这种不解释和冷处理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去用,是这样吗?)对。就像有一个人一样,师父讲了他了,说他不如理不如法,他现在心里想:“我不解释,我不怎么样怎么样……”师父讲你,你不讲话?师父是在教育你,不是你现在在现行当中处理问题,而是师父在教育你,你不讲话?这叫歪理,这叫偏了。“哎哟,我听师父……”就是等于拿这句话来跟那句话斗,拿菩萨的这句话来跟菩萨的那句话讲。菩萨在不同的境界讲的不同的话,你可以相提并论的?(是)
——————————————————————————————
如何学习白话佛法才能避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之中呢?
——————————————————————————————
Wenda20171210B 01:01:05 如何理解出世法和入世法一如平等
女听众:善恶一如,那出世法跟入世法也应该是一如平等的,是不是啊?
台长答:要修到高境界,才能一如平等;你修不到高境界,你一如?还二如呢。出世法,那已经是在人间完全放下了,修出世法,已经不想人间的事情了,他已经能够得到阿罗汉果了。为什么过去佛陀这么多弟子,他一开悟马上出家,一出家就证得阿罗汉果?放下了,什么都没了,这叫出世法。入世法是什么?修人间,求福报,好啊好啊,天天要好,儿子要好,什么都要好,哪辈子能出世啊?(这个出世法,他在人间都放下了,都看开了,但是他也不是说完全就不求人间的东西了,他还是会求吧?只不过他的目的是出世)不求了,根本不能求了(那如果他还在求这些)就是没出世,就是没修好,还要讲吗?好好老实一点了,一步一个脚印,修心是实实在在的。你去听人家讲好了,很多人都是很有名的,讲得很好,你听他讲,你听得懂吗?你如果听不懂,你就是没学到,你也是没学好,有可能他自己都不懂,就这么简单,明白了吗?就这三点(明白了)
——————————————————————————————
1.您是否把佛法的高境界当成知识来学,心却执着在人间之事上?
2.有佛友说自己心已出离尘世,度人时也喜欢拿着高境界的佛理来劝说别人,请问这有问题吗?为什么?
——————————————————————————————
Wenda20180624B 02:27 关于“我执”“法执”
男听众:在没有证悟之前,人都会有我知我见,人跟人的意见不同也是因为我知我见,这样的理解正确吗?
师父答:是啊,正确。我知我见,你没有证悟之前,你就是糊里糊涂的,你以为这个事情是对的,你以为这个事情是错的,你以为这个人是好的,你以为这个人是坏的……很多人以为管你的人是坏人,顺着你讲话的人是好人,最后你不被他害死啊?(是。我知我见是一种我执,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也会有一种法执,是不是我执的人修心、修行很容 易会有法执?如果破除我执,修学佛法也就不容易有法执。这样理解正确吗?)正确。我执、法执,二执全部都要破除(是)你连“我”都没有了,人我是非都没了,哪来法执啊?对不对?(对)所以人是最重要的,万物唯心造,你这个人本身没脱离人间的烦恼道,你就进入不了菩萨的慈悲道(明白。我们在学慈悲的时候会不会有法执阻碍?如何破除这种法执呢?)会。学慈悲心的时候,你对某一件事情的执著,就是法执。比方说,应该睡觉,好好地休息,更好地养精蓄锐,让自己身体好,能够救度更多有缘众生。有些人在自己修行当中,他就执著于过午不食,晚上坐在那里坐禅,不睡觉,自己的身体不好,这么执著,你说他修得好吗?还没怎么样呢,意念当中完全产生的是无明,因为你拥有法执的话,你就会拥有无明。你要想修成佛,必须有时候要断除一念无明。法执一样,我执、法执都是让人不能解脱三昧的一种困惑。所以人的一生在迷惑中长大,在迷惑中死去,在迷惑中做错太多的事情,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
1.当别人与自己所理解的观点不同时,应如何对待?
2.如何避免我知我见学习佛法?
——————————————————————————————
无论是“我执”还是“他执”,都是因为理解事物不全面而造成的一种偏见。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在生活中获得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形成这种自己认为正确的偏见。可想而知由于“执”的存在,我们在认识事物和道理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但困难之处在于,自己不自知不觉察其为偏见,那么就会被这种假象的真理所欺骗而坚持下去。解决的根本是去除“我”,不以“我知我见”来认识佛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佛法。
1-4【学佛修心的目标(二) 】
——————————————————————————————
1.我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破除我执?
2.形成法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把师父留下的大约1500篇白话佛法融会贯通,避免片面理解呢?
1.您有多少我执、法执?
2.破除我执、法执分别达到什么境界?
——————————————————————————————
Shuohua20171124 23:16 学习《白话佛法》时做笔记是个好方法;
男听众:您强调了《白话佛法》的重要性,同修说了几点,我分享分享,您听一听。《白话佛法》的学习不单单是简单地看或诵读,一定要看懂、吃透并理解为自己的理念,才可以达到学习的效果,否则光看《白话佛法》,只会觉得师父讲得很对,很有道理,但是,把书放下完全记不起师父的话,也忘了文章的内容,更别说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为新佛友解说。师父教的,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又还给了师父,变不成自己的智慧,当然也就很难从中受益。想要记住《白话佛法》的内容,最简单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做笔记。像我们上学时学习语文,每篇课文都需要分析才能理解,《白话佛法》也是一样。《白话佛法》可以说是宝典,浓缩了大乘佛经的精华和理义,又可以浅显易懂地指导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带着求知欲、带着问题去学习《白话佛法》,更容易让我们有兴趣地去了解并记住内容。每一篇师父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师父讲的道理,如何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原理在哪里?有的文章很长,内容多,学习可以逐步分解段落,就可以从不同的内容归纳出每一段的中心思想。每一段可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或反问自己,师父想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启发自己的悟性。悟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性,拥有智慧并明心见性。如何找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白话佛法(第一册)•学佛修心的目标》,单从题目可以找到问题,学佛修心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文章里涉及“戒定慧”的内容,那为什么要戒?戒是什么?为什么戒了就能定?为什么要定?怎么定?带着这些疑问去书里找答案并分别整理起来,就会方便记忆,加深理解。在共修时如果可以相互提问、回答问题,重复几次就会消化成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佛理,也可以帮助我们不造口业地度人,因为都是师父的原文。当我们能够认认真真带着思考去学习《白话佛法》时,慢慢地才可以融会贯通佛理,并在生活中反复实践,这个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师父,他分享得如理如法吗?
台长答:非常好,如理如法。首先,做笔记为什么好?做笔记就算你做了之后,没有马上记起来,第一,你可以以后看,第二,当你在记的时候比脑子单纯地记忆要好,因为你的思维和你的行为合在一起做这个事情。记笔记的时候,你的行为是用手写,你的思维是听着师父讲,这两个行为——思维和行为已经集中在一起了,就加强你的记忆力,加强你的理解力,加强你的渗透力(明白了。师父,记笔记真的是学《白话佛法》的一个好的窍门和方法吗?)绝对是啊。我们的法师,现在师父讲什么马上记下来,他们进步飞快,进步飞快的!你们一定要记。你们很多人在下面,师父讲什么东西从来不记,就听了笑,“哈哈……好好笑”,“对啊,有道理,师父讲得好”,好什么?哪点好?全忘记了。喜欢听师父开示,听完又忘记了(师父,您身边的弟子也都是做笔记,是吗?)对。他们星期三的时候必须做笔记,规定的。你要记住,行为和思维都贯注,那么叫“全神贯注”(对)你做笔记的时候,你的脑子不想手怎么写得出来?(是的)为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整天叫我们做功课?你不做功课,怎么记得住老师讲的话?
——————————————————————————————
总结学习白话佛法的几点有效方法:
——————————————————————————————
方法二:摘录重点做笔记
想要记住《白话佛法》的内容,最简单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做笔记。
做笔记为什么好?第一,可以以后看;第二,思维和行为集中,加强记忆力,加强理解力,加强渗透力。 Shuohua20171124
方法三:按照主题整理,归纳学习
带着疑问去书里找答案并分别整理起来,就会方便记忆,加深理解。在共修时可以相互提问、回答问题。 Shuohua20171124
方法四:通过问题闻思修,启发悟性
带着求知欲、带着问题去学习《白话佛法》,更容易让我们有兴趣地去了解并记住内容。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启发自己的悟性。悟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性,拥有智慧并明心见性。 Shuohua20171124
——————————————————————————————
做笔记:摘取每一篇白话佛法的重点做成笔记,摘录的重点要精要,避免冗长,能够每天坚持阅读,不仅锻炼思维和行为集中,还加强记忆和理解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对师父1500多篇白话佛法的大致轮廓,有个初步清晰的认识,最起码能够看得清师父具体在告诉我们怎样的一条解脱大道。
主题归纳学习:师父关于一个问题的开示往往不止一篇,比如十二因缘,师父在1-12册,还有广播讲座和视频开示中都有具体讲解到,如果仅凭一篇白话佛法来学习,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之中。要想更全面地掌握一个主题的概念,就要把师父所有的相关开示搜集整理,同时通过问题把这些开示归纳总结,不仅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还会很快地把师父的开示融会贯通。
闻思修慧:带着求知欲、带着问题去学习白话佛法,不仅可以挖掘佛法中的宝藏,还能促进自己思考,启发我们的悟性,通过思考后理解的佛法更能深入到八识田中,破除我们的无明业障,开启智慧,找到自性,明心见性。当然一开始思考时会觉得很累,这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思维佛法的能力,因为我们本是自性佛,我们本性有无限的智慧,只不过我们长期不启动自己的思维,就像一台长久不用的机器一样很容易生锈,但是只要我们启动大脑,学会逼着自己思考,慢慢地习惯了,那我们这台机器就会越转越快了,理解能力也会渐渐提升。
佛友分享疑问:全面掌握了白话佛法之后,是否就能保证拥有正确的见地呢?
师父开示:
——————————————————————————————
你的见地有时候为什么不到位呢?你的见解为什么出偏差、不到位?因为你修证没有到,修心没有证道。什么叫没证道?修心不到位。比方说你今天五戒里守两戒,你算到位吗?你说“我不杀生,我不偷盗”,你守了两戒,很好;那你又妄语、又喝酒、又邪淫,你说你是个好人吗?你不到位,能圆满吗?你的智慧不够圆满,行愿就不够圆满,愿力就永远不会圆满。 视频开示52【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
修证不到位会造成什么后果?
师父开示:
——————————————————————————————
所以我们经常说怎么用人间学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经常要深思熟虑,因为人生难得,所以在六道当中,你能得到人身,你能闻到佛法,说明你已经具足圆满修行福报,你也是有懂得佛法因缘实修的人,想想看,密密麻麻的人群当中,有几个人能够真修,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明白佛法的教义,所以在宗教界有一种叫泡沫教徒,泡沫教徒就是说他们对佛法没有真正的理解,当自己有苦有难的时候就发愿去修,去磕头去求,一旦求到了,愿力也没了,然后人也不继续修了,就像一个泡沫一样,慢慢慢慢地破灭了,他没有体悟到佛法的真正的要义,因为在五浊恶世当中,其实很多很多就像佛陀在《遗教经》当中讲的一样,没有反观自己,很多佛教徒,还有我们自己的学佛人,对自己自身没有认识,学的久了,没有智慧,麻木不仁,学的越久,有时候觉得自己,我在人间我可以用这个妙法用那个妙法,实际上这些妙法都是打引号的,所以这就在宗教界、佛教界就出现了很多“佛油条”、“佛油子”,变成了一个嘴巴里满口佛法,脑子里散乱的“佛油子”,讲佛法一肚子,然后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不如理不如法的,所以要真正地成为一个实实在在内修实修的人,我们要避免让自己成为一个泡沫的佛教徒。虽然我们凡夫在世俗上生存,但是你必须要好好地想一想,你还有多少时间,你今后的路程都是在天上过的,并不是在人间的,你如果不把自己过去的那些贪念、恨念,去除自己的无明习气、嫉妒傲慢心,你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修心人呢,你所学到的每一个佛法,你一定要克制住,要让自己的心性上扎扎实实的,要把佛的种子种在你的八识田中。
所以我们经常讲,一个人,你虽然很白,本质很好,但是你只要放在染缸里,你一定会被染成和缸一样的颜色。我们听了很多的佛法,学了很多的佛里,如果我们对佛法、身口意、对心性的体悟,没有实质性的去领悟、去净化自己的业习,你没有去觉悟自己的心性本体,那你在世俗当中还是在学着世俗的佛法,你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这种恶习和自己的业障,反而你有时候炫耀自己,把佛法用作批评和攻击别人的工具,这种造业,有时候连世俗人都比你修的好。
广播讲座181124 四种沙门
——————————————————————————————
1.为避免成为“佛油子”,要从哪里入手修证?
2.如何成为一个实实在在内修实修的人?
一起闻思修:您在真修,还是在“假修”?
——————————————————————————————
“贡高我慢”的“慢”字,就是我们说的骄傲。“慢”就是骄傲,贡高我慢、骄傲会让你得到烦恼。骄傲的人烦恼不断,因为慢心会使我们妄自尊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之后,就看不起别人;看不起别人之后,碰到有道德有水准的人,就不肯谦卑,不肯低下头。 然后慢心会让你觉得这件事情怎么做都是对的,执著地去寻找理由,来完成自己在心中定位错误的东西。明明是一个错的东西,非要想把它说圆满;明明这个事情没理由,非要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圆满自己,这就是慢心。有时候这种慢心,会造成你种种的恶业。
我慢心一定要真正去除,不能让它滋养,天天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慢心,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视频开示5【有道德须去除我慢】
——————————————————————————————
佛友心得体悟:每个人都有慢心,但是如果不认真对待,不用心去除,任由心中傲慢习气点滴积累,就会像白蚁吞食木桩一样可怕,伤到自己修行的根基。
1.如何破除慢心?有哪些方法?
2.您有发现自己的慢心,并认真对待吗?
——————————————————————————————
我们修内就是要经常地反省自己:我做错了什么?我学佛学到今天,第一,我有没有贡高我慢?第二,我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佛心?我今天所有做的事情,跟菩萨比相差多远?我有没有慈悲心?我看见很多的众生,我是不是很烦恼了?我看见这个人,我愿意帮助,而那个人我不愿意帮助的,他来找我了,我会觉得烦恼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修内、修涵养、修学佛的境界,在内心培养涵养,你的境界到没到菩萨?你自己是不是潜修了?
学佛要学得深啊,你学佛要学得仔细,要往深里学,你就能够放下自己,不能学芦苇肚中空,要学麦穗,长得越高,头低得越下。所以,让学佛人的品格提升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佛人,你们虽然没有剃度,你们虽然没有穿法衣,但你们仍然是一个学佛人,你们是在家居士,所以不需剃度,但你们走出来的样子,要让人家一看,就是一个学佛之人。 6-16【心佛相应 远离颠倒梦想】
你们要经常围绕着这十个问题想想自己、问问自己:心贪吗?心瞋吗?心痴吗?心散乱吗?心宽大吗?心精进吗?心安吗?心里平衡吗?心能解脱吗?最后想得通吗?我想通了,就有智慧了。想不通,什么都没有结束,前面全部都白费了。听得懂吗?
10-5【佛道在自我认识中圆满】
——————————————————————————————
1.您有反观自心的习惯吗?有每天问问自己这十个问题吗?
1)您的心“贪”吗?体现在哪里?
2)您的心“瞋”吗?体现在哪里?
3)您的心“痴”吗?体现在哪里?
4)您的心“散乱”吗?体现在哪里?
5)您的心“宽大”吗?如果心不宽大,体现在哪里?
6)您的心“精进”吗?如果心不精进,体现在哪里?
7)您的心“安”吗?如果心不安,体现在哪里?
8)您“心里平衡”吗?如果心里不平衡,体现在哪里?
9)您“心能解脱”吗?如果心不能解脱,体现在哪里?
10)您想得通吗?如果想不通,体现在哪里?
2.见地和修心到位了,就能保证境界达到上天的标准吗?
——————————————————————————————
第三就是“行”。当你明白道理之后,你是不是要行?行,就是在做菩萨。当我知道了,别人跟我讲,我都理解了,接下来我就要去行、去做了,做得像菩萨一样,这就是行。“行”实际上就是我们学佛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叫“修行”。修什么?你每一天有行为吗?有。你有一些做得不如理不如法的也叫行为吧?对。那么要修正吗?修。然后就是在你的行为上把它修正。所以依法修行,就是如理如法地去学佛修行,就是我们说第三是要“行”。 视频开示60【理解就是解脱】
——————————————————————————————
佛友分享疑问:上天除了境界还要有功德,圆满的功德和境界需要以什么为基础?
师父开示:
——————————————————————————————
其实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因为每个人要生起慈悲心不容易,每个人嘴巴都会说“我要慈悲你”,吵架的时候有慈悲心吗?不肯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慈悲心吗?愿力不够圆满的时候有慈悲心吗?所以要真正发起行愿心,你才拥有慈悲心。“我有这个愿力,我要去做,我要做好人,我从今天开始就要学菩萨的正等正觉,以后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有愿力的。如果口口声声说“我要帮助别人,我要慈悲别人,我要度别人”,嘴上这么讲,天天睡懒觉,叫他起来念经都不愿意,一天能念几张小房子?一天能念几遍经?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了。帮助别人全部要付出的,要付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吧?要付出自己的慈悲心吧?要舍去自己很多休息的时间、玩乐的时间,或者本身自己应该有的安逸生活,全部都要打破,你才会有愿力。所以有时候讲起来容易,却很难办到。你单单说修行,没有用的,要有一颗功德心,在愿力上一定要建立起一颗功德心,“我今天行这个愿,我一定要做功德,一定要对众生好”,否则你根本没有去行这个愿,没有这个功,也没有这个德。
有愿力,要去行、要去做。没有行愿,功德怎么能圆满呢?
愿力没圆满,行愿没有到位,功德一定不够圆满;功德不够圆满,见地、修证就有问题。功德不圆满的人,他的见解是不是错了?修心证得的对佛法的理解力就一定有问题,因为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行为和愿力没有到位,见地和修证就有问题。
视频开示52【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
三大纲领中的“行愿”是不是最重要的?
师父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跟着佛陀出家,两个人都非常努力用功,经过几年的研究,两个人都各有成就:哥哥证得了阿罗汉果;弟弟也是深入三藏教典,理论非常懂,但是却不肯修行。哥哥便劝弟弟说,人身难得要以修行为重,研究文字是其次的,要慎重深思。人生无常,要及早修行。但是弟弟非常固执,不接受哥哥的劝告。不久弟弟就染上怪病而死亡,转世投胎为一个小孩子。哥哥用神通特意找到这个孩子,并教他学佛,但小孩子四岁时不幸被奶娘失手摔死了,临终一刹那恶念丛生,结果导致弟弟堕落了地狱,造成永生的后悔,感叹到:“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有几载”。
从这个故事中,您体悟到了什么呢?
——————————————————————————————
学佛不能只学不做,念佛不能只念不做,懂佛理不能只懂不做,修就是行,所以要修心修行,就是要把行为佛法化。曾经有一个通用公司的大老板给大家讲管理课,讲了很长时间,下面的管理人员说:“董事长,您所讲的这些我们都懂。”董事长说:“你们跟我的不一样在于,你们都懂了,而我是懂了去行了,所以我才成功了。”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贤一直在强调“行”的重要性。
《荀子》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听到别人讲,还是要听到别人讲更好;听到别人讲了,自己亲自去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看到了,要懂得,因为看不一定懂,很多人说看不懂,就是看到了,不懂;知道是好的不好的,还不如自己去做。《朱子语类辑略》载有朱熹的类似观点,这位大文学家、哲学家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行比知道更重要。
《孔子家语》说:“知而弗为,莫如勿知。”言下之意,知道了却不去做,还不如不知道。我们今天学到了佛法,还不去好好地做菩萨、去度人、去改变自己,还不如不学佛。知道到做到,就是付诸行动,要克服种种的困难,从知道到做到,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懒惰。空谈佛法没有用,会耽误自己,误人误事,空谈所有的事情都会使你失误。对学佛人来讲,要行之,要懂佛理,更要行佛道,能够行佛道的人就是在佛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20171202 新西兰奥克兰法会开示
——————————————————————————————
佛友分享疑问:修心和修行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平衡修心和修行?
——————————————————————————————
在佛经里“解”道紧要,“解”就是理解佛法固然非常重要和要紧,但是我们修的行为更重要。很多学佛人嘴巴里念经念得很好,心里明白佛理也明白得很好,但是做出来的事情都不像人,没有去好好地“行”,最后还是白修,一场空。所以佛法里讲知行合一(就是你的知识和你的行为要合成一样),行解并重(你的修行和理解佛法的能力要一样)。真正理解佛法是在内心之中,真正地懂得、能够运用佛法在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之解。 视频开示56【知行合一是为道】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道理要去行动,学佛法如果知道了很多道理,不去行动,不去做,就不是知行合一。行为和知识要合二为一,你所修的行和你所学的佛菩萨的知识,要合二为一,就是要用知识去为行为服务,在修行中,求知识,一边在做善事,在劝导人家时,会学到更多佛法的知识的,在一边做善事的同时,一边悟道理,增佛理,长知识。你们每一个人在劝说人家学佛法的过程中,都能增长佛的智慧,用行为,行动来得到知识。知识再多而不行动,你有再多的佛法知识讲,说出来一套一套的佛理,有了这么多知识而不去做,不去应用,等于无知,视为无知。记住你们学了之后,要去救度众生。
佛法不是纯理论,佛法是实实在在要去做的,如果学了佛法之后,不实实在在地去做,就不会相应佛菩萨。 2-1【谈佛德与知行合一】
——————————————————————————————
1.有佛友说:我理论还未理解到位,等我理论差不多理解的时候再付诸行动,这样有问题吗?
2.要与佛菩萨相应,还要注重哪方面的修行?
——————————————————————————————
能够修大乘佛法的人,他就叫成“菩提萨埵”。其实“菩提”就是觉,“萨埵”就是情,就是你对人间的有情众生有觉悟,你就成为菩萨,所以叫“菩提萨埵”。一个人能够懂得大乘佛法,能够救度他人,利益天人,众生,度一切苦恶,然后运用佛的智慧,自然的智慧,以大悲心能够利益有情众生,是名“大乘”。所以如果是要想做菩萨的,你必须修大乘,要做佛的话,那必须在大乘的基础上摄受更多的有情众生和精进。 广播讲座180116
所以我们学佛要在自己的行为上起一切的善心,一切善心就是不管什么善都要去做。我们哪怕就是行六般若蜜,我们也要遍知众生的心心数法,也是菩萨行,也就是说当你忍辱般若蜜,精进般若蜜,不管你说学智慧般若蜜都是要不能离开众生的,这就是菩萨行。
广播讲座161208
学大乘佛法的人要大发菩提心,要多发菩提心,而且要遍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说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是来救度众生的,不单单是要把自己修好,还要去救度众生。而且要修六度,要修万行。成千上万的行为都要修得像菩萨一样,要帮助人家。所以我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佛救度众生的时候,一面要好好修心佛道,一面要度化众生。 广播讲座1-17【根基是因,修善是果】
——————————————————————————————
佛友心得体悟:《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所以不管是见地、修证、还是行愿都必须不离世间,要修大乘佛法,广发菩提心的同时还要摄受更多有情众生,在众生中修六度万行,一边修心求佛道,一边度化众生,才能成就上天的圆满功德和境界。
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那证悟的关键在哪里呢?
——————————————————————————————
《卡拉玛经》中佛陀说“不可因为传说就心以为正”。什么意思?佛陀 2500 年前就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这个传说,你的心就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是正的,一定是对的。“不可以因为经典所载就心以为正”,佛陀说,不要以为这是经典、这部经藏里说的,你的心就以为它是正的。“不可以因为合乎传统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这是过去的传统,早就传下来的,你就以为是很正的。“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甚广就心以为正”,你不要以为大家都这么说,轰动一时,大家都以为这个是对的,一定是真的。“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对啊,是啊”,你就以为这是对的。“不可因为根据哲理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这个事情是有道理的,是有哲学道理或者是通情达理的,你就以为正。“不要因为印证常识就心以为正”,“你看,这件事情过去人家都这么做的,他也这么做过,她也这么做过”,印证常识了,你就以为它是对的。“不要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我早就听说过了,我上次几年前就听说过,你看今天我又听到了,这个事情一定是的”。佛陀教我们“不可以因为权威人士所言(当然这是翻译过来的,权威人士就是过去在印度的那些有地位的人)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很有权威的人讲出来的话,你就可以以为是正的。佛陀说,纵使是你的老师如来佛所说,你也不可以马上心以为正。记住了,“马上”心以为正。佛陀为什么说就是如来佛讲的话、就是佛讲的话,你也不能马上心以为正?没有经过自己的亲自证实,用现代话叫“验证”,实际上叫“证悟”,你听到就相信,称作为迷惑,称作为颠倒。
这部《卡拉玛经》里这么多佛陀讲过的话,我只要讲最后一句,你们就知道佛陀这些全部都是一个基础、铺垫,实际上就是佛经上讲的,我们做人学佛要依法不依人。今天你们的师父讲的是正法,你们就要好好学,好好相信;虽然我是卢台长,但是今天如果我讲出来不对的话,你们也要依法不依人。所以佛陀经常叫我们学佛要经过自己的证实才相信,在佛法界非常重要。你们知道这在佛法界称为什么吗?就是佛陀讲的,这就称为“正信”!师父要跟你们解释一番。因为人的无明,人很多事情不明白、不懂,根本不知道跟谁学,学佛学到后来根本不知道干什么。无明,就是因为我们听到了之后,加上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哎呀,我觉得……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刚才前面讲的“心以为正”所开始的。因为人总是觉得大家都讲了,这个事情可能就是对的了。所以要消除无明。佛陀教我们,一切从如实开始。什么叫如实?实实在在,就是从原始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开始。
佛陀在《卡拉玛经》当中说:如实知一切。就是说不要听别人所说所言,而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验证、证实,你才去相信。所以,佛陀经常说“正法眼”。什么叫正法眼?就是你听到的、看到的,经过你自己验证的,那才叫正法眼。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怀疑别人,有本事你自己去验证,你亲自去见到,就是正法眼。佛陀曾经讲:比丘们,你们不要因为尊重我而接受我的教训,你们应该像以火试真金一样,通过实践来验证我如来的说法,因为经过验证结出的果子,你们可以永久去认识它们,把它们长在自己的心里。所以真理不能借别人的嘴说而得到,真理必须自己去体会、去实践,才能成为你自己心中永久的真理! ——20190512新加坡法会开示
——————————————————————————————
佛友心得体悟:不管是佛陀教给我们的真理,还是师父传授给我们的正法,都不能拘泥于文字上的理解,文字只不过是帮助我们领悟佛理的载体而已,佛法到了高深处是不可说,必须要自己亲自去证实、去体会和实践,才能成为自己心中永久的真理,这就叫“证悟”。
1.如何学习白话佛法才能避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之中呢?
首先,要明白师父讲法,往往因为对象的不同、情况的差异而有变化,很多情况是应机说法,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不能通过几句话或者单独一篇白话佛法就片面地断然下定义,要全面地了解师父关于一个佛法概念的开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以主题形式来归纳学习,同时通过泛读每一篇的重点摘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地了解师父所有白话佛法的整体概貌,避免陷入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之中。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闻思修,不思考永远只会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深入领悟佛法的深义。通过思考、思维佛法才能帮助我们启动本性中的智慧。
2.如何避免我知我见学习佛法?
在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之前,众生的觉悟都会有过失的。所以不能太执着自己的理解,要承认我们很多理解都是有偏差的,还要懂得多倾听和学习别人的见解,当别人与自己的见解不同时,不能直接先否认别人的意见,要学会认真思考,到底哪种观点对?或者两种观点都对,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或者两种观点都不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执着的误区之中。所以要多参加共修,和师兄们一起共同探讨,也能帮助我们提升,避免闭门造车。
3.我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破除我执?
第六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功能,“我能感受”、“我能做”,因为有“我”的存在,在分析来自外界的信息时很容易形成框框,损害正常的思维。第七意识中有“自我意识”在判断辨别,执着于“我”的观点。第八意识中藏有累世轮回不同的“我”,非常顽固和执着,执着到连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有执着。只要有“我”的存在就会有执着,所以要破除我执,首先要明白和承认自己有很多顽固执著的念头,同时要修心,破除第六、第七、第八意识中的“我”。
4.形成法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不明白世间法相的真实面目,万法唯识,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均是由心所生出来的假象,若心无生,法无从生,心无有起,因缘俱灭。所以心念是最重要的,要了解自己的心念和意识,才能了知整个世间法相。但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无明未破,所以很多法执还意识不到,要断尽无明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法执。
5.如何破除慢心?有哪些方法?
多诵读关于慢心的正念短句,积累正念破除我慢邪念;多反省自己的错误,认清真实的自我;多做无我想,了知诸法无我;多修苦行,多吃苦,锻炼忍辱能力;严格持戒,加强自律;经常出去弘法,为众生服务;以恭敬心供奉菩萨;加强都摄六根的能力,锻炼忍耐力。
6.修心和修行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平衡修心和修行?
修心是修行的根本,修行是修心的手段,心的境界提高了,发的心愿也就更大,又可以提高修行的质量,所以修心修行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实践中要依照见、修、行三位一体的纲领修心修行,没有严格的划分,正确的见地不只停留在表面佛理的理解,要在修证和行愿中进一步体悟、调整和深化,边修边行,所以要行解并重,知行合一。
一起闻思修:如何在家庭、工作、生活中,以“见、修、行”为纲领秉持中道修行?
——————————————————————————————
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
课件中带有佛友对师父开示的心得体悟,以及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一些疑问,都仅供师兄们参考,希望与师兄们一同通过闻思修来真正理解师父所讲法的真谛。感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