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世界佛友大家好!
师父很久没有跟大家见面了,这一年时间师父很想念大家,师父心中时时挂念着每个孩子。你们都是心灵法门的火种,无论师父在哪里,师父永远在你们每个孩子的心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永远普照着你们的心灵。师父很爱你们!希望你们坚持佛道,永不退转!
师父十几年为了弘法,肉身消耗、背业很重,但是师父一直都在给你们加持。希望你们每天都能够好好学习师父的白话佛法和开示,依教奉行,严守戒律是成佛的基础。多多为众生真心付出,破除自身的我执我相,心中常念佛恩、国土恩、师恩、父母恩、众生恩;成佛的路上需要真心诚心、勇猛精进、心系众生、一心向佛的孩子。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师父会永远加持保佑每个正信正念的好孩子,佛法的传承靠每个佛子薪火相传,师父会引领你们到达彼岸。希望你们珍惜末法时期最后一班法船,众生的苦就是师父的苦,师父愿你们一世修成报佛恩!
师父 2021年11月5日
——————————————————————————————
理解佛法需圆融,
盲修瞎练爱虚荣。
真修实修会宽容,
佛法教育践行中。
不紧、不松
师父开示:
——————————————————————————————
有一个沙弥经常到法堂去请示禅师。他说:“师父,我常常打坐,时时地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自忖在您坐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我就是无法开悟呢?”
禅师拿出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沙弥,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吧,你再把盐倒进去,使它融化,你就会开悟了。”
这个沙弥接过葫芦,尊师照办,没过多久跑回来说:“师父,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它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一点水,摇了几下,盐块就融化了。禅师慈祥地说:“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也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沙弥说:“师父,难道不用功就可以开悟吗?”
“修行如弹琴。孩子,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人世间不是一味地去执著就能进步。孩子,读死书不活用,也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好好地思考,在人世间要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
我们很多学佛人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不肯低头,直来直去,硬撑强做,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到最后伤害了别人,也断送了自己。
台长经常跟人家说,你给别人留一条路,自己就会拥有一个后退之门。所以不要顶住别人,把别人逼到墙角,最后你无路可退。我们不能把低头看作是一种耻辱和退缩,记住了,适时地低头就是人生富有弹性和包容,低头的避让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进。想想中华传统文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所以中华传统很多典故充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低头智慧。
----20200111 澳大利亚•悉尼法会开示
——————————————————————————————
佛友分享疑问:
1.什么样的修行尺度才是不急不缓、不紧不松?能否举例说明?
2.您对自己的修行要求是“紧”还是“松”?
师父开示:
——————————————————————————————
我们学佛人不能一会儿对佛法五体投地、泪如泉涌,刚刚开始接触佛法、开始弘法的时候,突然觉得菩萨怎么这么好啊,哭着诉说“我终于找到了法宝”,可是当自己心理上出现一点点障碍的时候,马上就开始诽谤佛法,马上就开始懈怠,甚至退转。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一样,今天开心,明天不开心,明天不好了,后天又神经兮兮地笑起来了,让别人捉摸不透,像一棵墙头草一样两边倒。所以,学佛人不能一会儿开心得不得了,觉得这个世界很美丽,是为你所造,一会儿难过伤心得不得了,觉得这个世界简直没救了。很多人就是活在这两面当中,一会儿拿自己的梦境来激励和鼓励自己,一会儿又要跟自己的心做一个决裂,而且拼命地去批判自己过去做过的事情,认为自己真是一个该死的人,后悔当初。不管碰到大事、小事,天天只知道求,心中只想着:“我要是买个大房子,我就开心了;我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我就开心了;我所有的一切都能够如愿,我死了也无所谓……”人就是在这种欲望当中生啊,死啊,不停地让灵魂进进出出,让自己的心遭受很多的难过、抱怨、忧愁、怀疑,心生动摇,心不安宁,而不知道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变成佛心。
11-20【心无罣碍 才是真修】
——————————————————————————————
佛友分享疑问:
1.当您或家人遭遇不顺时,是否会下意识地责怪菩萨没有保佑?
2.您是否在“有所求”的时候精进念经做功德,等事情解决完后又开始松懈了? 该如何调整?
调节身心
师父开示:
——————————————————————————————
佛教导我们要中观,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要在当中来看事情,孔老夫子叫我们要学会中庸,一个成功的人 一定要懂得中庸,什么事情做得不要太绝,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想想看,你们穿衣服是不是这样啊?太紧的衣服穿着难受,太松的衣服像借来的,所以要不松不紧才好。做人也是,明明知道他在搞你,对你不好,你也不要去搞他,但是要让他知道,我也不是好惹的,要中庸啊。一辈子在公司里被人家欺负,那也有可能你被人家赶出去,虽然你可以境界高地说,那是我前世造的业,但是用中庸的思维,你可以不被人家赶出去,照样在公司里工作啊,那不是更好吗?对你的老婆,对你的老公,对你的孩子,都不要过分地对他好,也不要过分地对他不好,你就会得到中性的回报。如果你说“我爱死这个人了”,你一定会为他死掉。“这个儿子,我爱死他了”,你会为这个儿子死掉的。所以,师父讲你们是为你们好,师父讲了你们,你们不听,师父就中庸了,师父就不讲了。
学佛做人要懂得调节,中庸就是要调节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要让心太难过,不要让心太烦恼,不要让心太悲伤,也不要让它太开心,更不要让它太“骨头轻”。身体不要让它太刺激,很多人去儿童乐园游玩的时候,只管玩得很刺激,结果心脏不好,头晕呕吐,所以,人要懂得调节好自己的身体。想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发,不发脾气的时候想一想,我也有尊严,我们不能有脾气,又不能没有脾气,没有脾气那也不可能,懂得调节是最重要的。 8-31【中庸之道的心态】
很多人刚刚要发脾气,突然想到什么事情,就不发了;刚刚要大发雷霆,突然想到他对你也不错,就不发 了。这就是调和。调和性格、调和脾气非常重要。我们学佛人不能烦躁,心念要不急不躁,要适当地处理一切的烦恼。适当就是不要左不要、右不要,今天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不要过左,也不要过右,才不会觉得这事情对你造成伤害。如果你非常执著地去处理人间发生的问题,一定会后悔,而且在烦恼中增加烦恼;如果你把事情处理得非常恰当,你会流露出法喜。法喜怎么来的?因为你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心里会很开心。你看你有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会很开心?你没有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很烦恼、很难过。法喜就是因为你已经处理了一切的烦恼,你会有一个安静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烦恼即菩提”。因为有烦恼,才会有菩提出来,因为有烦恼,你才有解决烦恼的方法出来。
11-28【转换无明调养身心】
——————————————————————————————
佛友分享疑问:
1.对待家人的态度,怎样才叫中庸?
2.当遇到人间的“不公”待遇时,应保持怎样的中庸态度回应?
3.如何在心难过或者烦恼的时候,就能马上警觉并调节?
专注当下
师父开示:
——————————————————————————————
在五祖法演禅师门下,有三个杰出的弟子,一个叫佛果克勤,一个叫佛鉴慧懃,一个叫佛眼清远,当时的人们都称五祖的三个弟子叫“三佛”。
有一天,法演禅师带着三个弟子在山下的凉亭夜话。大家知道过去在山上修心,到了晚上有月亮,又没灯的,师父就带着几个弟子坐在月光下,跟大家聊聊。那个时候,带来的油灯突然之间灭掉,黑暗当中,法演禅师叫每一位弟子:“来,你们每一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心境。”过去的法师都很厉害,他们都会讲诗文的。
佛鉴第一个就说,他一看周围漆黑一片,马上就说了一句话:“彩凤丹宵。”彩凤丹宵的意思就是说,虽然他的心情说“我看不见”,但是“我的心中有彩凤作陪,这个夜晚仍然是一个圆满的晚上”。夜晚就是“宵夜”的“宵”,就是圆满的宵夜。他是比较拥有自信的。
佛眼就说:“铁蛇横古路。”这个意思就是公路因为只有月光,看不到他的灯了,他就看见这条公路像一条铁的蛇一样横在那个古路上面,就是说艰难的修心路程。
佛果说了三个字:“看脚下。”就是说,活在当下,一切随缘。
法演当场给佛果印可,说:“将来,能够传扬我的宗风的,只有你。”后来,佛果克勤禅师果然使宗风大盛。
这就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偏左的和偏右的,一个过分兴奋的人和一个过分忧伤的人都不是中道,学佛人要取之中道,那就是活在当下,路就在你的脚下。 ----20170923 意大利米兰法会开示
——————————————————————————————
佛友分享疑问:
1.如何评判自己是否行在中道上?
2.中道的衡量标准来自哪里?
师父开示:
——————————————————————————————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如理如法。很多人问:什么叫如理如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标准,每个人在修心之后,他都有自己心里的道理和准则,他以为这件事情是符合佛理的,这个准则是由他而定的,而不是根据佛法而定的,那他又走偏了。很多人说:“我做这件事情是如理如法的。” 那你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你是以佛菩萨的境界来衡量你的标准,还是以你自己个人的行为和学佛修心的体会准则来衡量你是否如理如法呢?就像很多人吵架一样,每个人都说自己有理,这两个人才会吵起来。我们要以佛理作为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有判别力,判别力实际上就是对佛法的理解力。你对佛法理解得越深,你的判别力就越深,你那种肤浅的、不圆满、有过失的心就会慢慢地去掉,你越干净,你的判别力越真实,你就越不会遗失佛法。 7-23【寻找心中的自由】
——————————————————————————————
佛友分享疑问:
1.对佛法理解得越深,是否设定的标准就越接近中道?
2.对佛法未理解透彻时,该如何找到中道?
1)假设“中道”指路的中间。您在大草原上开车,您知道“中道”在哪儿吗?
2)在大草原上您看得到两边吗?
3)要是您在大马路上开车,您知道“中道”在哪儿吗?
4)在大马路上开车,您看得到两边吗?
3.找中道的关键在于先找到正确的“两边”,这“两边”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定义的?
如何平衡修行和众生关系
师父开示:
——————————————————————————————
女听众:因为我们现在念经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业障太多来不及还,所以每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只顾着念经,不太关心家人,这样就造成家人不满,不但对个人起反感,连带对佛教起反感。这种情况让我们感到非常难过,现在很多师兄也转不过来那个坎,希望师父能够开示一下我们学佛念经如何去平衡自己修行和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shuohua20131025 11:30
——————————————————————————————
佛友分享疑问:
1.案例中的女佛友两边分别指什么?她的中道在哪里?
2.您要是师父,您会怎么回答呢?
师父开示:
——————————————————————————————
台长答: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些人就是叫执着。修心不是叫你把家抛了,如果你把家抛了,那你索性就出家吧。你既然没有出家,在家居士可以多花些时间念经,但是不能说家里不管,也不能说不上班,有病也不能不看医生,这是心灵法门很重要的几个关键点。希望大家要正信正念,正信正念是什么?不要说“我学了佛了,我境界很高了,我可以把家都不顾了”,那是不可以的。你想想看,师父有一个这么大的家庭,将近六百万的信众都是我的家庭成员,我能不顾他们吗?如果师父也跟你们一样学佛,学到最后我自己归自己打坐、闭关好了,我为什么要下来帮助大家呢?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学佛就是要关心别人。学佛难道不关心别人吗?如果释迦牟尼佛当年不到人间来传遍世界佛法,我们今天哪会受益呢?观世音菩萨不是可怜我们众生到人间来,她怎么能够成佛? 我们怎么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庇荫呢?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境界问题。
一个人修到后来,不能帮助别人,只管自己修,还要让家里人造口业,你说这样做对不对?济公活佛到人间来不就是为了救人吗?我们现在学佛不是为了救人吗?而不是不管家里人,连家里人都不管那你怎么能救人呢?有多少人一边在做家务一边在念经啊,他们做错了吗?所以要懂得这些关系。怎么样叫执着地修,怎么样叫智慧地修,怎么样用妙法来修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好好修为的很重要的一个基点。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些道理,而不是说“我修我不管别人”,那你就是修成了也是一个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众生。
所以希望所有的学佛弟子都能够懂得一个道理:我们一定要用菩萨的境界在人间修行。不但要让自己修好了,还要帮助别人;不但让自己能够学好佛,还要让别人也修好心,这样才是佛的精神。所以不管家里、不管怎么样,这些东西都是不对的。师父在这里呼吁所有学心灵法门的人,我们不能不管家里,也不能不管社会,不能不管自己的单位,只不过时间如果不够的话,自己要挤出时间。少看一点电视,少看一点报纸,少一点社会活动,有些社会活动如果觉得不必要的话可以暂时不做。多在家里念经,但是不能不管家里,也不能不关心社会,也不能不关心整个的宇宙人生。这就是懂得用妙法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明白了吗?(明白了,感恩师父)
shuohua20131025 11:30
——————————————————————————————
佛友分享疑问:
1.师父的家人指的是谁呢?
2.家人和众生有什么区别?
1)有“我”吗?有“你”吗?
2)家人从何而来?众生从何而来?
3.只顾自修,不管别人,会导致什么结果?
4.一味地帮助别人,不重视自修,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师父开示:
——————————————————————————————
修行过程中如何兼顾家人
问:心灵法门三大法宝为我们广大同修带来了很大益处,但是有些同修在修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忽略了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顾及甚至疏远了家人;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睡眠时间过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造成体质下降。用这种执著的心态修行,最终导致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客观上也影响了别人对我们心灵法门的看法。请师父慈悲开示,该怎样如理如法地处理好这种关系?
答:首先,修心不能修偏,任何的过都不好。我们孔老夫子讲的中庸之道,什么事情要放在当中,不要偏。你过分地不睡觉,那也叫偏;你过分地去执著“我一定要修好,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也叫修偏。随缘,一切随缘,尽自己的努力,精进地、好好地修。你照顾到家庭,因为你还有家庭,法师他们已经脱离了自己的小家进入了大家,他们舍得了,舍下了,而我们舍不得,就必须要带着他们一起。实际上如果你的先生或者你的太太不修,你可能会背一个沉重的包袱,没办法的。很多人还要阻碍你修心,对不对?如果你今天把他甩了,那也不好,人家会觉得你们修心的人都疯掉了。
实际上,他们真的不开悟,而我们开悟。举个简单例子,法师难道没有父母吗?他们为什么出家?他们对父母亲难道不孝顺吗?想一想,就是法师今天在父母亲跟前端茶倒水,也救不了他一条慧命。但是我们念经学佛修心,帮助父母亲开智慧,他们在人间会活得身体好,就用不着你在身边。等到他们要走的时候,法师会帮自己的父母亲超度,帮他们消业,难道这个功德不大吗?难道这不叫孝顺吗?一定要在身前端茶送水照顾那才叫孝顺吗?这就是我告诉你的:境界不同造成的人生不同。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菩萨?为什么有的人只能再投胎? ——161224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界佛友见面会》共修组提问
——————————————————————————————
佛友分享疑问:
1.“连想要修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叫修偏”,那到底要不要以修出六道为修行目标?
2.怎么对待修行目标才叫不执著?
3.假如家人阻碍您修行弘法,您如何对待?
4.对于今世缘分比较深的家人或者同修关系,要如何对待?
缘戒
师父开示:
——————————————————————————————
台长语:缘分很重要,什么叫“缘”?缘就是中庸,“随缘” 就是中庸之道,不要偏,不要左,不要右。走一步往后看一看,进一步往后看一看。经常观照自己,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经常让自己的心放在当中,不偏差就是正,有偏就不能算正。学佛人心正,那就说明他不偏。什么叫“偏”呢?对某一个人有特殊感情,对某一个人包庇,对某一个人特别喜欢,都叫“偏”。做到对所有的人都要正,你就要有正确的观念。 Shuohua20180112 01:56
有缘分的人也要懂得戒律,叫“缘戒”。夫妻不是有缘分吗?如果你知道你太太是欠你的,你拼命地欺负她,那你一定会得到报应的。所以,在随缘的同时,也要有戒律。这个事情虽然给我这个机会了,但是我也不能用过头,我也要懂得戒,适可而止,中庸之道。大家要知道,缘戒就是在原有的缘分上,适可而止的去行缘,一定能够救度别人。 8-32【“善”产生正智慧】
实际上同修和同修之间前世都有缘分的。我经常看见很多同修之间上辈子都是在一起出家的人,他们的感情很好,所以一进共修会,一看见,“哎呀,我跟你怎么这么有缘分啊!”很正常。但是要记住,那是上辈子的缘,你不能跑到共修会来,“我来跟你继续这个缘分”,那就天下大乱了,这是第一;第二,要记住了,同修之间只讲佛法,少讲人间事。因为心中有“是”才会产生“非”,因为你的心经常不安定,觉得“这个是应该这样,那个是应该这样”。所以不能想,到了观音堂,到了学佛人的地方,就要好好地念经,只谈体会,不讲任何生意上的事情。佛友,那是佛的朋友,佛的友爱,所以不能掺杂着任何人间的是非。记住了,谁在观音堂、在共修会说是非者,他就是是非人。
——150620中国·香港佛友见面会共修组提问
——————————————————————————————
佛友分享疑问:
1.什么叫缘戒?这个戒律以什么为尺度标准?
2.有佛友说:男女同修要严守戒律,保持距离。但同性佛友之间不用如此严格。您认同吗?
1)您能保证上辈子和这辈子的性别相同吗?
2)您能保证与您关系好的同性佛友上辈子也是同样性别吗?
3)您轮回多少世了?每一世都是同样形象、同样性别吗?
4)为什么有些人对异性不感兴趣,却对同性有感觉?
5)您知道您八识田中的淫心有多少?
3.与人相处最明智的中庸之道是什么?
君子之交淡如水
师父开示:
——————————————————————————————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要懂得怎样来淡化自己对人间的一些执著。一件事情放不下,人生很多事情放 不下。要想办法把它解脱、放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古时候很多人悲从心来,和别人的感情分开了,依依不舍,最后把自己这种感情作一首诗。这句诗就是告诉我们,人和人最好保持在像初次见面这样,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讲的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时候太好了,感情就会牵扯、牵绊。初见伊人,不再往心里去,何来分别计较?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不会对他有过分的要求的,你总是说 “很好”。看到别人就犹如初次见面一样,你可以保持一种尊重,可以保持一种沉默,可以保持一种理解,也可以保持一种圆融。所以初次见面的那种感觉就是“我们是好朋友,我们是好佛友”,你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一定会随缘放下。当你随缘放下的时候,本身就是万般自在。很多人说,你活得很自在,为什么他活得不自在?实际上自在就是你自己在调节你的心。很多老朋友、很多外面单位里一些人,或者身上有毛病的人,你把他感受为 “我跟他初次见面”,你一定不会对他有过分的要求。这是佛法的智慧。视频开示16【顺缘逆缘 佛道自然】
——————————————————————————————
佛友分享疑问:
1.为什么您对朝夕相处的家人有很多要求,总展现自己脾气差的一面?
2.为什么您对陌生人反而友好相待?
3.基于法界实相,请从六根和意识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保持“初次见面”的心态不会对他人有过分的要求?
1)六根有什么特性?六根对第六意识有什么作用?
2)六根接触的过程中与意识之间是如何互动影响的?
如何平衡工作和修行
师父开示:
——————————————————————————————
女听众:人间有句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万万不能”,我们在家居士起居、饮食都需要用到钱。请问师父,在人间如何既修心又可以兼顾家庭、事业、弘法,在弘法过程中又如理如法地赚钱? shuohua20161202 20:31
——————————————————————————————
佛友分享疑问:
1.案例中女佛友的纠结点在哪里?
2.女佛友的两边分别指什么?她的中道在哪里?
3.您要是师父,您会怎么回答呢?
师父开示:
——————————————————————————————
台长答:够了就可以了。你只要觉得自己够了,你生活可能就不会很累了;当你觉得不够的时候,你打工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累。很多人就是要“多”,房子要买大一点;孩子又怎么样了,一定要读精英中学、要去补习班……钱不够了。“我作为父母亲,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这样?”儿孙自有儿女福啊!你一辈子忙得完吗?
shuohua20161202 20:31
——————————————————————————————
佛友分享疑问:
1.师父说的“够了”是什么标准?什么是“必要的生活所需”?
2.对于单身的佛友,要挣多少钱算“够了”?
3.对于有家庭的佛友,要挣多少钱算“够了”?
三餐温饱,一席被子
师父开示:
——————————————————————————————
19-03-2021,心灵净土:
观世音菩萨:“人生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人间所有的名望、财富、地位、权势就好像空中的海市蜃楼,看起来似乎美好,其实如梦幻泡影,死的时候是一无所得。”
观世音菩萨:“众生的名利念想都是因为五蕴而转化。因为对物欲的过度追求,不明白四大皆空的道理,一旦无法获得利益及成功就陷入烦恼痛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无所得的人生,这就是苦集灭道。”
观世音菩萨:“名也空,利也空,可叹世人看不穿。人生一世,三餐能得温饱,一席被子就足够。名闻利养皆是空,强求不得徒添愁。童儿们,放下即得解脱。” 《天地游记》
——————————————————————————————
佛友分享疑问:
1.佛友问:“我对孩子的责任也包括把他的婚事办了,这样我就完成任务了。”您同意吗?
2.哪些是必要的家庭责任?哪些是不必要的家庭责任?以什么作为标准来定义?
3.两个实例中,您找到正确的中道了吗?如果没有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呢?
如何平衡自修和弘法
师父开示:
——————————————————————————————
世界上修行人很多,很多人说:“不明自性,我为什么不能修心?”其实在禅宗门下有三个这方面的观点。一种说 “悟后起修”,开悟了之后才开始修行,明白了再修,修道以后才能修行,也就是说你修道了之后,才能开始修你的行,修心修行;还有一种说法是“先修后悟”,你先修,后来就会开悟;又有一种说法是修道与见道同时并进。佛法界对这个问题大家一直有争论。佛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不管哪个方面,你要同时并进。现在末法时期,不是说先把自己修好了再去救别人,等到你修好的话,很多人就等不到你救了。你要有多少能力就去救多少人,一边在救别人的当中你先修道,再修自己的行。无论怎样,见道也好,修道也好,都不要去想这些,你的心里就没有计较的心,心中有佛性的平衡,就能修成大道。大菩萨也是这样。
视频开示59【不见本性 修法无益】
——————————————————————————————
佛友分享疑问:
1.有佛友问:“我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能弘法度人吗?”。您怎么看?
2.到底是先明心见性再弘法度人,还是没有明心见性也照样弘法度人?
3.不弘法度人能够明心见性吗?
1)本性外边这么多污垢,光靠小房子和礼佛大忏悔文能够消除干净吗?
2)没有弘法度人的功德,能够清理干净本性外面的污垢吗?
4.您在自修和弘法上的时间如何分配?
5.还有佛友说:“我自己还没有修好,怕会因弘法背业而出事。等我修得好一点再来度人吧”。您怎么看?
师父开示:
——————————————————————————————
wenda20160124B 27:07 为何度人中有人背业多,有人背业少
男听众:弘法过程中有时难免背业,为什么同样几个同修一同去弘法,有的背得多有的背得少?请问师父,背业多少是根据师兄们的愿力、发心、自身能量,和弘法当中有不当的地方等有关吗?哪一方占主要比例?除了多化小房子还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化解呢?请师父开示一下。
台长答:这个很简单,根据每个人的愿力和业力,就两力啊。这两力是完全……因为你今天愿力“我一定要救他”,那么这个人很容易背业了;还有一个力呢,今天这个人有愿力没有自己的能力,就是我们说自己的能量、前世的根基,你没有这个法力,所以你就很难救到人家,很容易惹上身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别人一定要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能救的就救,不能救的不要拼命地去弄,拼命地弄,弄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帮他背。那么有些人为什么背不上呢?因为很简单,有些人能量大,鬼看见他根本不敢来找他,这是两种。但是有些人能力大的人说“我一定要救他”,那对方就好了就背好了,消掉了。用什么方法能够不背?一个要控制好自己的能力,第二个就是自己要多念经,自己增加菩萨给你度人的能量,这样的话可以化解很多的冤结(哦,明白了。谢谢师父慈悲开示)
wenda20160129 38:38 度人完全是正的,所背的业菩萨自然会帮你消除
男听众:实际上就是不要怕度人背业,度人背的业,观世音菩萨自然会帮你消除,是这样吗,师父?
台长答:有一个前提,你背的业,你度人完全是正的,观世音菩萨会帮你,一求就消掉。但是问题你不如理不如法了,你度了人了,背了业了,但是你敛财了,或者你开始挑拨了,你开始自己贡高我慢了……接下来你所有的业全部你自己背,菩萨不会帮你消掉的,不纯了。听得懂吗?(哦,明白了,谢谢师父慈悲开示)
——————————————————————————————
佛友分享疑问:
1.度家人与度众生相比,哪个背业的概率更高?为什么?
2.请分析以下哪些情况容易背业:
1)一位学佛多年的老佛友,功德做了很多,有很大的弘法愿力,坚持要把她妈妈度成功。
2)一位刚学佛不久的新佛友,虽然佛理懂得不多,但是很有弘法的愿力,遇到人就讲佛法希望每个人都能度成功。
3)一位学佛几年的佛友,佛理懂得挺多,但弘法愿力不够,可是只要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就很用心度,并一心想度成功。
3.如何避免度人不背业?
4.修行项目很多,但是时间实在不够用,请问该如何平衡?
1)您每天花这么大力气完成这么多修行项目,目的是什么?
2)如果不是为了一世修成,那您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努力呢?
3)您现在的修行项目,哪些可以真正地帮助您一世修成呢?
4)一世修成,从最究竟的意义上而言,意味着什么?
师父开示:
——————————————————————————————
你的佛性比方说是金,是挖出来的金子,这个金挖出来时,周围都有石头沙子等杂质,你要想让这个金子放亮,就必须先把边上的杂质用水冲掉,处理干净。同样你要把做过的不好的事情像淘金一样用水冲洗掉,处理干净,你的这个本性、佛性就会显露出来了。
2-10【消除业障,返本归元,脱离轮回】
——————————————————————————————
佛友分享疑问:
1.您能区分本性和污垢吗?该如何区分本性和污垢?
1)本性有何特征?
2)污垢有何特征?
2.如何了解自己心中有哪些污垢?
3.去除污垢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4.不努力践行这些方法能够去除污垢吗?
5.如果没有确认以上这些问题,您能够一世修成吗?
6. 共修对于一世修成的意义是什么?
1)一世修成离得开白话佛法的学习吗?
2)怎样学习白话佛法才能达到一世修成的标准?
3)闭门造车自学自修白话佛法会有什么弊端?
4)共修学习白话佛法的益处在哪里?
5)参加共修越多,就越能够提升对白话佛法的理解能力吗?
6)修行时间很有限,该如何选择高效率的共修?
7)假如您已经在参加一个共修了,有佛友邀请您再参加另一个共修,您会如何考虑?
i. 如果再参加一个共修对于修行的提升有额外的帮助吗?
Ii. 如果有额外的帮助,那这些帮助值得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吗?
7.您是如何做好以上问题的平衡?凭自己的见闻觉知和主观感受吗?如果以主观感知来平衡,那您确认找到中道了吗?
断见闻觉知
师父开示:
——————————————————————————————
我们对人间所有的看法都是偏执的,没有一个不是执着的。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没有真的东西在里面的,听得懂吗?这是第一个。第二,它是似是而非的。也就是说让你们不要看得太重,不要认为这是真的东西。要知道,你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和你自己所感受的东西,与真相是不同的。因为你认为世界上很多东西是真的,其实它是假的。真相的东西和你认为的东西,那完全是南辕北辙,根本不是一样的。 4-42【分解生命的本质,化解人间的欲望】
修行人在人间稍微没有佛性,就会被自己人间的见闻觉知所累。就是说,人会因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改变自己的思维,这样就会产生执著。因为你看到了、听到了之后,你就会产生一种人类本来具有习性的一种固有的执著,“我认为这是对的,我认为这是错的”,成为修行路上的严重障碍。学佛人要用智慧,使执著的人生得到潜移默化转变,淡化累世顽固的执著,自然而然地改变自以为是的人生观,人生观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你才会拥有平等心。 11-21【平静与智慧】
因为不常见,才能断见,我们不经常去碰到那些烦恼的事情,我们经常不去接触那些肮脏的、琐碎的人间的红尘之事,那你才能有断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喜欢说,“他说什么了,你告诉我?”他就开始有见了。断见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所知全部断掉,没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观,看到东西说没有看到,那就叫断见。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说,“他说你什么什么”,“哦,我没有听说啊”,他就断掉他自己的愚见。所以,在常见和断见中,就叫做中观。经常看见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里去,似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一左一右,到了最后,你看见又没有看见,没看见又似看见。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你看见了吗?”“没有看见”,实际上他看见了。又有很多人说,“你看见了吗?”他看见了,却说“没有看见”,这不 就是中观吗?看见了,我认为没有看见,知道的事情,我不认为它是现实,而是虚幻的,所以,我才会有中见开始, 用现代学佛人的话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7-21【学“中观” 习“唯识”】
——————————————————————————————
佛友分享疑问:
1.从法界实相的角度考虑,见闻觉知是如何产生的?
1)在这个人间,您眼睛“看到”了什么?
2)假如您和一位高度近视眼的佛友“看”同一幢房子,您所“看到”的和他“看到”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3)为什么您“看到”的房子是这样的?
4)您“看到”的房子真实全面,还是他“看到”的房子真实全面?
一起闻思修:
1.从法界实相的角度考虑,如果不用六根来“看”这个世界,世界会是什么样?
2.我们应该以什么来“看”这个世界?
中观正见
师父开示:
——————————————————————————————
中观正见很重要。看什么东西要中观,看这个人有点儿缺点,但是总的来讲他品质很好,他道德不错,这叫“中观正见”。这个人是有点毛病,毛病来的时候很讨厌,但是他本性还很好,而且他学佛,应该保留他的慧命——中观正见。 所以见道,根本智是什么?佛法最根本的智慧就是中观。
得中观正见的前提是什么?一个人要想真正地得道……学佛人经常说“我要得道”,什么叫得道?看人你不要把别人看扁了,中观正见,你就是得道了。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不好,你说“这个人他也有他的优点,虽 然他有缺点”,你是不是得道之人?
视频开示36【中观中道 三解脱门】
——————————————————————————————
佛友分享疑问:
1.请从意识和六根的特性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毛病?
2.别人的毛病也是您八识田中业力的显现,您同意吗?
圆融处事
师父开示:
——————————————————————————————
大家要懂得理事要圆融,就是心想和实做要圆融,心和口要合一。修心的人心里想的和嘴巴上说的、行为上做的要合一。这些都是人间的东西,说简单一点就是言行要一致。口与心的结合很重要。
3-2【实修是境界,业力是增上缘】
女听众:师父,您开示过“意见不同,一切都要以出发点‘和’为主。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来解决问题,可能你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请问师父,这个“好的出发点”具体指的是什么?
台长答:出发点就是不要伤到人家。做任何事情,出发点先不要伤到人家,那就不会吵架了,自然是和了。你今天讲一件事情,知道对方是反对的,你要考虑怎么讲,不要去伤害到他的理念,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那你就叫有智慧。 wenda20160610 42:51
——————————————————————————————
佛友分享疑问:
1.圆融的出发点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能够对人直言?
3.我们不能做到圆融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1)假如是您的父母亲犯错,您会抓住他的错不依不饶吗?
2)假如是您的兄弟姐妹犯错您是指责还是帮助他找方法解决呢?
师父开示:
——————————————————————————————
问:20-05-2020 观世音菩萨在心灵净土给天下佛子开示大悲咒的意思。
观世音菩萨:“童儿,大悲咒是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什么是无所障碍的大悲心呢?为师给你们略说这里面的意思。”
观世音菩萨:“不以自己念想去想,而以众生之念想去理解他们的烦恼障。为师在救度众生时会以天眼观察众生心中的慈悲心念。你们如果能够在起烦恼心时,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为他人着想,慈悲怜愍,长久下来就能慈养心中一切善根悲种,成就无碍大悲心。”
关帝菩萨:“弟子们,你们每日念诵大悲咒,可曾学观世音菩萨这样子念想?若是能做到,就能得到吾更多的护持。” 《天地游记》
——————————————————————————————
佛友分享疑问:
1.怎样才能知道众生的“烦恼障”?需要有他心通吗?
1)您有哪些“烦恼障”?
2)您和众生有分别吗?
2.人性都有哪些弱点?
师父开示:
——————————————————————————————
佛教里有一个“世间八法”,“世间八法”指的是: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师父把这“八法”称为征服自我执著的方法,比如我一定要怎么样。 “世间八法”就是指世间的利益和陷阱,佛教讲的都是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人,师父现在用白话把这“八法” 讲给你们听。
希望受到赞美,希望别人讲你好,得不到别人讲你好,拼命地去制造条件来让别人说你好。第二, 不希望受到批评。你们去看,批评谁,谁都不开心,哪有一个人笑嘻嘻地接受批评的?所以师父这个人是最让人“讨厌”了,师父整天就批评人家,“不受人家欢迎”。还好你们学佛了,现在你们都知道了,师父批评 你们是你们自己帮助自己消业障。但是这句话还是自私的,因为师父批评我,虽然我不生气,但是我是为了消业障,就被你师父骂两句也无妨,如果我不是为了消业障,说不定我会跟师父顶嘴呢。第三,希望得到,什么东西都希望得到它。第四,不希望失去。第五,希望快乐。第六,不希望痛苦。第七,希望声名远扬。第八,不希望默默无闻或被忽视。
11-5【世间八法 征服执著】
——————————————————————————————
佛友分享疑问:
1.了解人性的弱点对圆融有什么帮助呢?
1)这些弱点也是人的毛病,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毛病?
2)如何对待别人的毛病呢?
2.我们现在都学佛,必须改毛病,所以我现在要帮佛友改毛病。请问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1)您了解对方的根器吗?
2)上根器者、中根器者何下根器者对待直言分别有和反应?
3)您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如实的了解吗?
4)您确认得到对方的心吗?您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如何?
3.如何才能得到对方的心?
4.我们很多都曾经是心高气傲之人。我们怎么会变得接受师父的直言了呢?
5.圆融处事有什么诀窍?说话有什么讲究?
师父开示:
——————————————————————————————
Wenda20190317 17:42 姻缘未到,面对父母催婚如何圆融处理
男听众:有个女同修想找一个不反对她学佛吃素的对象,一起学佛念经,但是她一直碰不到合适的善缘,而且父母逼得还挺急,想让她早点结婚。师父能不能对这个同修开示几句?
台长答: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今天既然做了某一件事情,比方说你今天是成为他的孩子了,成为父母的孩子了,那你自己要懂得随顺因缘,要跟父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说:“妈妈,我是想结婚,但不是说找不到我也要结婚的。你要让我有缘分碰上的,没有缘分我怎么结呢?妈妈着急,也要有缘分的。孩子没缘分,你要我随便拉到篮里就是个菜啊?那这以后结了婚,生个孩子……心里更难受,妈妈爸爸心里也不好受的啊。”对不对?跟他们要讲道理的(是)师父讲的是真的。
——————————————————————————————
佛友分享疑问:在这段开示中,师父语言的圆融体现在哪里?
一起闻思修:如何创造条件帮助佛友们能够接受意见?
——————————————————————————————
佛友心得体悟:
1.对佛法未理解透彻时,该如何找到中道?
对佛法理解得越深,判别力就越深,设定的标准就越接近中道。当我们还未能够对佛理佛法理解透彻时,找中道的妙法就是先找到两边,那么中间自然就是中道了。但关键是,两边要找准。
2.如何平衡修行和众生关系:案例中的女佛友两边分别指什么?她的中道在哪里?
实例中的两边:1)自修;2)救度众生(包括家人)
中道:既要自修,也要照顾家人,也要救度众生。要挤时间。
3.基于法界实相,请从六根和意识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保持“初次见面”的心态不会对他人有过分的要求?
在经常接触的过程中,六根反复接收信号,容易在第六意识中形成记忆块,第六意识处理信息时就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处理分析的结果会在第七意识里生根,影响第七意识的辨别能力,最终讲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第八意识,在八识田中扎根。在下一次接触时,遇到同样的信号,第八意识就会调取“信息库”,影响第七意识和第六意识,并指向性地指导六根采集相应的信号,或者选择性地屏蔽接收一些信号,对信号的接收范围就有要求了,从而进一步影响第六意识的处理,产生相应的感受。如果只是“初次接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择性地接收某些信号,这些都来自于意识上的要求。
4.如何平衡工作和修行:女佛友的两边分别指什么?她的中道在哪里?
实例中的两边:1)必要的生活保障;2)全身心修行弘法
中道:在降低欲望的前提下,保障必要的生活所需,其余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修行和弘法
5.两个实例中,您找到正确的中道了吗?如果没有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呢?
找到中道的关键是在于要找到正确的“两边”,但正确的“两边”往往被一些表象所掩盖,所以我们需要有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找到正确的“两边”,找到真正的中道。当我们在生活和修行弘法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时,这个取中道的智慧就特别重要。
6.不弘法度人能够明心见性吗?
末法时期,如果等到你修好的话,很多人就等不到你救了。要有多少能力就去救多少人,所以度人不能等,自修和弘法要同步进行。没有明心见性照样可以弘法度人。进一步讲,弘法度人其实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的必要条件。因为弘法度人可以得智慧,是增长功德的最快渠道,有大量的功德才能尽快帮助我们清除本性外面的污垢,显露本性。末法时期,众生孽障深重,本性外面的污垢,光靠小房子和礼佛大忏悔文是不足以清除干净的,必须要行大乘佛法救度众生。另外,救度众生也是本性的显化,是本份之事,因为众生与我无二无别。如果想明心见性却不弘法度人就跟想当雷锋却不做好事一样,所以不弘法度人就不能够明心见性。
7.如何避免度人不背业?
我们要学师父拼命弘法度人,但是也要有智慧,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执着于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就是说,度人的广度上拼命努力,在度人的深度方面需要适可而止。比如有的佛友会执着度家人,佛缘不到,或者佛缘没有那么深,却非要执着,这种心态已经违背了无缘不度的原则。很可能背业会比较多,甚至可能会给对方未来的佛缘带来伤害。
8.从法界实相的角度考虑,见闻觉知是如何产生的?
法界实相告诉我们,没有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一切都是信号,我们的六根把这些信号当真,六根采集信号,意识再进行加工处理,于是就有了这些见闻觉知。
9.什么情况下能够对人直言?
要如实的了解对方的根器,上上根器的人才会坦然接受直言;根性没那么好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圆融。对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要有如实的了解。如果确信得到了对方的心,那么当然应该直言;否则,圆融处理会比较稳妥。该直言而不直言,就变成了圆滑;该圆融而不圆融,就往往会伤人伤己,把事情搞砸。
10.我们不能做到圆融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把众生当成亲人,不能够从对方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把众生真正都当成我们的亲人,就不会有怎么做到圆融的问题。所以要想圆融,就要学会在生活中把众生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果一下子达不到这个境界,至少先把佛友当成自己的亲人。
11.我们很多都曾经是心高气傲之人。我们怎么会变得接受师父的直言了呢?
1)我们从师父显示的图腾实例中深信因果
2)我们从学佛后自身的改变中坚定了对菩萨、师父和佛法的信心
3)我们从师父的言传身教中,从师父展现的菩萨境界中升起了对师父无比的敬佩和依止
12.圆融处事有什么诀窍?说话有什么讲究?
语言要有智慧,倘若知道对方持反对意见,要能够不去伤害到对方的理念,还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要尽可能避免‘攻坚’,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想办法拉近彼此的心。
可借鉴以下方法:
1)语气要柔和
2)要承认对方的发心是对的。避免指责
3)降低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解决方案并帮助实现
4)以提问、提示的方式表达意见
——————————————————————————————
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
感恩恩师!
——————————————————————————————
课件中带有佛友对师父开示的心得体悟,以及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一些疑问,都仅供师兄们参考,希望与师兄们一同通过闻思修来真正理解师父所讲法的真谛。感恩,共勉!